APP下载

用课程滋养孩子的幸福人生
——“传承—信仰—未来”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2017-09-26郑立平通讯员潘玉堂

教书育人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机器人学校课程

本刊特约记者/郑立平 通讯员/潘玉堂

用课程滋养孩子的幸福人生
——“传承—信仰—未来”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本刊特约记者/郑立平 通讯员/潘玉堂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学正是“扣第一粒扣子”的起步阶段,是形成是非观念的初始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何使小学阶段德育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如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根?如何使孩子们的人生稳步起航?……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安小学刘波校长的脑海中,难以退去。

一、勇于探索——突破壁垒,构建课程体系

如果说前行是艰难的,那选择则是痛苦的。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改革之路,刘波校长带领河安小学的老师们开始了艰辛而痛苦的探索之路。之所以说痛苦是因为需要真正打破自己的“壳”,找寻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发展的教育之路,需要彻底的自我变革,并非简单的改良。

为了理清工作思路,他们深入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一致认为受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急于求成、一味求快,仍然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课堂上单纯“教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部分课堂效率低下;受社会上一些浮躁风气的影响,诸如“不拼努力拼父母”“月是外国圆”等负面论调也正在悄然影响着学生……这些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新时期,既然“学校围墙已经坍塌”,何不顺势而为。他们大胆拓宽教育空间,立足学校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纵横交错、视野广阔、时代主旋律鲜明的学习格局,最终走上了学校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这条改革之路。

学生的成长历程类似树木,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沃土、充足的空气和丰富的营养,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幸福的成长过程。河安小学遵循“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念,秉承黄河口新淤地“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地域精神,确立了以“传承—信仰—未来”为主线的生长教育课程体系,确定了11个专题,分解了30个主题和78个小课题。其中涵盖了传统文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内容。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并与学科资源、核心价值观、师生发展融会贯通,通过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打破学科教学的单一,打造立体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条主线“传承—信仰—未来”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阶梯式培养,在学生培养中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传承课程——启迪智慧,塑造中国符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正在大声诵读《论语》。每天早晨八点,全校34个教学班的学生都会准时走进教室,在教师的带领下,诵读国学经典。

经典诵读活动早在建校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学校鼓励班级自主开展经典诵读,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时间和效果保障。2015年,学校选定了较有特色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五班作为试点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跟踪实验。一学期下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背诵《论语》《大学》《中庸》达到3000余字,三年级五班的学生更是将快板、吟诵与国学学习巧妙结合,富有节奏、韵律地背诵古诗文200多首。

在每学期一次的汇报表演中,孩子们身着古装,手捧“古书”,在舞台上时而整齐站立,时而变换队形,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挽手嬉戏,铿锵有力地诵读国学经典,与会的师生被这精彩的场面所震撼,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经过实验和学校论证,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免费为学生提供《中华经典诵读范本》教材,将国学课纳入课程表,每周3节诵读课,安排本班语文教师执教,学校不定期抽测学生诵读情况,及时进行展示激励,以督促教师和学生重视经典诵读,保障诵读效果。一年过去了,为检验诵读效果,激发诵读热情,2016年10月25日,全校师生齐聚校园运动场举行了千人诵读中华国学经典活动。活动采用分年级分内容串联诵读的方式,集体诵读了《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国学,读书声响彻云霄,场面蔚为壮观,国学经典之美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七彩课堂”是河安小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特色课程,邀请了东营本土的老专家、民间艺人走上讲台,向孩子们传授优秀的传统技艺,成为河安小学传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象棋课上经常能看到对弈“厮杀”的激烈场面;泥塑课上经常能见到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空竹课上经常能看到“回头望月”“鱼跃龙门”招数大PK。目前,学校已开设书法、泥塑、象棋、剪纸、绘画、空竹、吕剧、二胡等30项校本课程,学生全员参与其中。该课程开设以来,广大学生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实践、才艺、体质等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李国睿等数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学校空竹队、合唱队频频在市区级大型汇演中亮相。

七彩课上,学生们认真走着每一步棋,认真书写着一撇一捺,他们不仅学到了传统技艺,而且感受到棋理的厚重、书法的沉稳,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鲜明的中国符号时时处处陪伴着学生们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黄皮肤、黑眼睛”的民族自信,激发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国学课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诵读声正是在与圣贤对话,他们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领会到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的基本道理,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学习到了和睦友善的处事真谛,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认识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些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度融合。长期坚持,持续接力,必将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对学生成长起到深远影响。

三、信仰课程——坚定信念,铸就精神脊梁

“我要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文明守纪,报效祖国,感恩社会。”这是2015年10月,河安小学200多名少先队员在革命圣地孟良崮粟裕将军墓前庄严宣誓的场景,庄重肃穆的仪式洗礼每个孩子的心灵,他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纪念无数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他们从生活、课程、亲历实践中树立信仰。”校长刘波是这样理解信仰教育的。每个学期,河安小学的优秀少先队员都会走进革命圣地,探寻红色足迹,去寻找那份真切的爱国情怀。

“沂蒙红嫂们为了支援前线,主动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用柔弱的身躯抬担架、推小车,用乳汁救助伤员,正是因为她们无私的奉献,才取得了我国革命的胜利。”五年级一班刘可豪同学在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时动容地说:“我一定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同学们爬到孟良崮顶峰,亲眼看到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曾经被击毙的现场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被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事迹感动了,对党和国家艰难而又光辉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切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而这样的感悟在沂蒙革命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等地时时涌向孩子们心头。每到一处,学生们都认真倾听讲解,被一幅幅宝贵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件、一则则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返校后,很多队员写出了参观体会,通过班级展板、校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传递着树立坚定信仰、立志报效祖国的正能量。

“起初,我还担心孩子们自理能力差,就餐、住宿需要老师照料。没想到,餐桌上孩子们没有争抢,都谦让着有序就座,有些学生主动承担起为别人盛饭的任务,完全没有我们担忧的挑食和不适。早上起床后,孩子们像约好了一样,早早地洗漱完毕整理好物品,同房间的女队员还互相给同伴梳好辫子。从这些小细节,看出了孩子们的集体意识,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五年级一班班主任郭学花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四年级三班齐艺萱妈妈激动地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后,孩子变化很大,扫地、叠被子、洗碗这些家务活都抢着做,喜欢吃的东西也会先让爸爸妈妈尝一尝,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说到这里,齐艺萱妈妈的声音变得哽咽,因为哪怕孩子一点点的进步都足以让父母感动。

“探寻红色足迹”实践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河安小学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载体,更是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已举行4期,8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学校结合母亲节、清明节、植树节等节日,举行了“为父母献爱心、祭扫烈士墓、敬老院探望、我为校园添新绿”等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这样的教育单靠书本是学不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的师生徒步活动。全校1500余名师生和部分家长志愿者历时近3个小时,绕本区明翠湖一周,徒步完成10公里行程。“快到学校了,同学们累不累?需要休息一下吗?”“我们不累,还能再走50里。”孩子们面对老师的关心开玩笑地说。

“说实在的,作为成年人都没有勇气走这么长的路程,孩子们坚持下来了,而且队伍整齐,精神抖擞,还能自觉捡起沿路的垃圾,不仅强健了孩子们的体魄,也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增强了集体观念,是体能和精神的双重历练,该给孩子们点个赞,该给学校的组织和决策者点个赞!”家长志愿者骄傲地说。

丰富的主题实践教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磨砺品格,加强了爱国主义观念,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接受了系统的文明养成教育,增强了遵循社会文明、践行道德规范的意识,养成了守文明、讲礼仪、重感恩的良好思想意识和习惯。

四、未来课程——创新创造,开启幸福人生

每个周三下午是四年级六班王殿淳等6个孩子最向往的课程,他们满心期待周三快点到来。“我们机器人班正在举行机器人拼装大赛,我们组拼装的汽车机器人一定能得第一名。”王殿淳组的同学争抢着说。

机器人课程是河安小学开设的未来课程之一。学校投资3万余元购买了机器人设备,建设了机器人调试场地,组建了机器人社团,现有成员48人,都是来自四五年级爱好机器人操作的学生。每周三下午,同学们都会早早地来到机器人教室,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机器人课从最基础的机器人拼装、搭建开始,逐步提升为对程序的认知和调试,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探索机器人世界的奥秘,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学校正筹资购置3D打印机等设备,给学生提供更高端、更先进的学习研究平台。

除机器人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航模、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未来课程。航模课主要开展模型制作、模拟飞行实验、实地飞行调试等方面的教学活动。航模班毕业生已能完成飞机模型的制作、调试、试飞、降落等操作,达到国家航模操作八级水平。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主要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听话的瓶子》《神奇的水》《放大尺》《地震仪》等学生作品先后在东营市小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中获奖。

未来是新知识、新技术、高智能的时代,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创新创造的时代。面对未来,人必须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具有竞争中必备的动手、动脑、实践、发现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需要从田野中来,从实践中来,从探索中来。

学校肩负着提升科学素养、启蒙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河安小学充分发挥科学课程主阵地作用,配备了专任科学教师,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规范开展科学教学,开展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同时,通过组建科技活动社团、开设未来课程、建设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区、建设“我们的未来”科技教育长廊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增强竞争能力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在科学课堂上,还是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对未来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做实验时,同学们认真分析每一个步骤,甚至为了一个变量的控制,小组内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社团活动中,孩子们仔细拼接着每一个零部件,仔细调试着每一个程序,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自己的团队落后于别的团队。在好奇心和团队力量的推动下,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得到锻造,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得到加强,严谨缜密的科学探究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些宝贵的优秀品质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展望未来,河安小学将以“传承—信仰—未来”课程体系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充盈养分,信仰教育成为立足社会、报效祖国的坚强支柱,未来教育成为建设国家走向富强的本领依托,使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创新精神牢牢植根于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北师大青岛附校山东东营市河安小学)

猜你喜欢

机器人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