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

2017-09-25焦雪桐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评述人物性格三国演义

焦雪桐

摘 要:作者是一位中学生,她在熟读中华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对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做了亦庄亦谐的评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性格;评述

每个领导者的处事风格绝对关乎这一方的发展。是人尽其能、发展成为最强一方的霸主?还是单单成为别人的“ 经验包”?这都取决于主公如何。主公,太重要了。

袁绍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之上的时候,他的幕僚给他出谋划策,他的反应多是“袁绍不听”。所以,他很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曹操,虽然不是正面人物,可他能听取谋士意见、能识得和爱戴人才。他一直注重收服忠义之士,当不得已杀掉人才时他会难过惋惜。他赞关羽为“天下第一义士”,赞赵云七进七出夜走长坂坡的英勇和锐不可当,赞某次对战中屡次出入战场救君救将的将军,白门楼上毅然斩除战神吕布,赤壁大败后他痛哭道:“若郭嘉在世,我便不会有这般惨败。”他可以无视立场欣赏别人,权衡利弊懂得进退,识才辨奸疼惜忠良,谨慎划取利益。纵是奸雄,又如何?为自己求取最大利益,这没什么不对,而且他的确是出色的,没人说他不是一个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何等性情,可以体会。

在政治上,他更是有谋有略。军中,他也懂御下之术、平抚人心、拿捏人心。如望梅止渴,他说:“战士们立刻口舌生津,奔着前面走,梅子没见着,营地却到了。”这是多么为自己的睿智而骄傲的姿态,刘备佯言:“丞相望梅止渴之计,必当万世流传。”的确,在成语故事中,少不了望梅止渴的影子。这是曹操的智慧仍在照耀。一次行军正逢麦熟,他下令不准践踏破坏农田(说明他关心民生),然御马失性乱走,踏坏良田,他先假意自刎谢罪,听得劝谏才割下发来,以发代首,感动上下,从此人人谨尊军令。征战途中,粮草殆尽而无援,将士不能饱腹,然无法得到粮草。他召来厨工:“我需要一样东西,不需找到粮草,也能平复人心。”“你的人头。”这是多么高明而又奸诈的计策!果然众将见此,熄火去躁,专心打仗,不再计较口粮,曹公调整人心之法,实是妙哉。他放出传言“曹操梦中杀人”,自己假寐囈语唤来侍者,然后杀之,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人皆知曹操梦中杀人,无人敢在曹公睡觉之时靠近。“我能刺杀睡梦中的董卓,别人也能刺杀我。”他的精明,确实令人称奇;他的精明以至于过度的忧患和猜忌,让他坐实了奸雄的名号,让他错杀一百,却也保得真实的安全。该叹,该惜?

沮授死时,对曹操说:“若非袁绍把我关在这儿,你未必抓得住我。”当袁绍不听沮授劝阻,执意出兵打他的“最后一仗”时,他长啸:“是我选错了主公,死有余辜!”即使这样,无论曹操如何劝服施恩,沮授还是宁死不降,甚至还偷马想去找袁绍,如此忠义,又有勇有谋的贤才啊!自此,曹操才不得已杀了他。纵是“选错了主公”,可是一日认定,终生不改,从一而终。吕布麾下的高顺,也是和沮授近乎相同的经历,他们无疑是三国中的悲剧人物,但也为三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举起了精神旗帜,为三国的斗争角逐中加入了信仰的高悬的明灯。

读到后面,我觉得,乱世中豪杰也是有血有肉的啊。曹操雄伟大气的一生,晚年却也梦到伏皇后、伏完、董承等人来找他报仇,吓得昏死过去。这才导致身体彻底崩盘,一病不起。这说明,他还不是嗜杀成性、麻木不仁,他还是惶恐难安、心怀愧疚的。他英明一生,也只是在晚年错杀了华佗。我觉得很心酸——他睿智,一双明眼他人蒙蔽不得,但还是不敌暮年的摇摇欲坠和病中的糊涂,做出一生中少有的错误决定,一意孤行。我觉得揪心——他,果然还是那个折磨着自己又折磨着别人的“宁可我负天下,也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他算出别人的命,却算不出自己的。他“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说圣人能够“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但他也知,人固有一死。但他不教别人左右他自己的盈缩之期,他不许。华佗便因此而枉死,真真可惜。华佗提出“开颅手术”,是真的想要救这位旷世的、奸诈的英雄领袖吧,他何尝不知曹操的猜忌之心呢?

曹操!你老了。但我们知道,你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安心歇歇吧!

再说刘备。长坂坡后,他把赵云以身犯险强救出的幼子阿斗摔在地上说:“因为他,我差点痛失一员大将。”他病危时,让儿子们视诸葛亮为父亲,并告诉诸葛亮:“若阿斗实在扶不起,你可自立为成都主。”他何尝不知,越是如此说,越是为刘氏政权筑下定海神针,诸葛亮越不敢有逾越之心。他绝对是出色的君主,他仁德,身边有文有武,有二位武艺绝世的贤弟,对待手下温和有礼,又体察臣民,懂得收拢人心。他不同于曹操:曹操是非常有能力,因为自己是强臣揽权,所以极主张亲力亲为的;而刘备也有一定的能力和权术,但治国打仗中,他更多是任用贤臣,而且他身边不乏能人与贤臣,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名满天下的孟尝君,但孟尝君的千万门客中,滥竽充数者众多,而且自己也是欲得“广纳贤士”之名而处处作出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样子,我认为刘备比他强很多。卧龙凤雏与徐庶皆投蜀中,这是蜀国的强大,更是刘备的光芒,是刘备的特点和过人之处。他谦恭纳谏,大臣们“苦苦相劝”和他表现得“烦躁难耐”的情形也只在晚年才有出现。他老了,做事不再那么冷静权衡、缜密思考了,这是人之常情。并且也是因为他太过在意二位贤弟的离世,才毅然出兵,连营七百里攻吴,酿成大错。他伤心亲离,又后悔自己不听劝导致的失败和死伤,这才积郁成疾。但是这位刘皇叔的为人,大家早已知悉感佩,他的功绩是不朽的。

还有诸葛亮。他在七擒孟获中看到藤甲兵哀鸿遍野的浴火惨状,纵是无悔火烧藤甲之妙计,他喟叹:“我虽然有功于国家,但必定折损自己的阳寿。”我觉得,这话是带着对他自己的戏谑的。纵是难捱至此,他还是挥袖放火,不仅此役,无论往后哪场斗争中,他也会毫不留情、绝不犹豫地下令执行诛敌的计策,为自己的绝代智谋、为国兴、为复杂的过渡时代、为偿刘备的恩情,也为在浮屠前“造孽”,他不能吝惜鲜血,不能可怜人命。他要还刘备一个不倒的蜀国,还天下一个不倒的蜀国,还自己一个不倒的蜀国。他的智谋,毕生倾注在这番宏图大业上。这是某种对人性的不公和圣人的悲哀,他的使命,他没有选择。从受了刘备的恩走出草庐,他就与蜀国兴衰荣辱的气运连接在一起了,他要背负的已经是蜀国举国百姓的得失,他是卧龙,不能再于岗上懒卧,要尽其超能,发出嘶吼,洞察、蓄力、扑倒,率领众生,庇佑众生。他必须要接纳的“暴殄天物”的天罪,这是怎样一种“王的无奈”呢?

每个豪杰,对于三国时代来说都有其必要性。是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为志士们提供了机会和为时代奋斗的方式,在所有人的拼搏下,得以让这三个国家引着灯,带着人类文明走过这一特殊的阶段,收尾东汉。这是所有三国英雄用血汗与时代相煎的结果,也是历史趋向,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中人物的所言所行怎能不令人动容!体会三国豪杰的感情,让我对三国理解更清,感受更深,领悟更多。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述人物性格三国演义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