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25秦珠

文学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此出发,首先概述了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紧接着从学校特色缺失、教学模式偏差、教师队伍欠缺、学生实践不足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的不足,最后,就如何完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合理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师资建设、突出实践环节等。

关键词:民办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由于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不仅是民办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需求的客观需要。文章基于此,就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相应的探究。

1.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概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突出的作用。2015年,我国高校总数增长了12%,其中九成以上民办高校。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已达722所,占高校总数的1/4。尽管民办高校近年来,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办学质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相比于公立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公立学校而言,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其学生来源基础较差;其次,其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学校建设等也难与公立高校相比肩。这就是迫使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得不走一条属于自身的特色道路,从注重知识化、学术化向注重技能化、职业化转变。也即是说,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用型人才是核心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经验技能,是社会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人才类型。

2.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2.1学校特色缺失。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公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相对弱势方,民办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特色,走出一条与公立高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才能与公立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抗争乃至互补。不过,就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而言,学校特色缺失,尤其是应用型特色缺失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学校而言。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环节中,未能准确认识自身在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紧跟公立学校的办学规划,注重基础知识与学术修养,结果未能起到教学作用,反而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其次,就教师而言。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原为公立高校教师,转岗至民办高校,或退休后为民办高校返聘,当然也有不少直接招聘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这些教师本身对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就缺乏深刻的认知,最终必然会制约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最后,就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就较差,而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美誉度也低于公立高校,学校不走特色发展之路,必然会是民办学校的学生难以与公立学校学生竞争。

2.2教学模式偏差。教学模式是学校根据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一环,应用型人才是其教学中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服务此一需求。不过,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却存在着偏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就专业设置而言。不少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僵尸化”现象,很多专业延续多年未曾变动,甚至已经与市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往往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其次,就课程体系而言。一些民办高校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注重基础性、学术性、科研性,使得民办高校的课程与公立高校课程缺乏区分度,并最终影响了课程所能发挥的实际效果;最后,就教学观念而言。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学中所秉持的观念还是不切实际的精英化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与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格格不入。

2.3教师队伍欠缺。师资队伍是影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前制约其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因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处于亟待强化的状态。首先,民办高校的师资数量不足。自高校扩招以来,公立高校教师数量就长期处于欠缺状态,民办高校的教师当然更为稀少。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中,有一部分属于兼职教师或退休返聘教师,教学活力不足,而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又存在着教学能力堪忧的情形;其次,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既体现在年龄构成上,也体现层次分布上。就以年龄构成而言,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新聘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组成,处于老、青居多、中年稀缺的状态,而中年教师恰恰是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最后,民办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年轻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主力,他们刚入教职,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都相对匮乏,处于有待培养的阶段。

2.4学生实践不足。实践能力不突出是当前民办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其日后就业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实践能力不突出的情形,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不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首先,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没有均衡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进而导致理论课过多,压缩挤占了实践课。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了,实践能力当然不突出。此外,民办高校在课程考核中也未能构建合理考核体系,理论教学与理论知识是考核的主体,实践能力根本不是考核内容,或者仅仅占很小的比重,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有限;其次,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当前,民办高校教师体系中,刚刚毕业走上教职岗位的年轻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本身就属于当前教育体制的产品,因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这当然又会反過来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后,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相当不完善,不仅缺乏有效的校内实训平台,也未能跟校外企业合作构建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实践空间。

3.完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3.1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合理设置专业更是民办型高校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般而言,它包含如下两个要点:第一、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中,要紧扣市场需求,重点设置那些市场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使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相挂钩,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武昌首义学院,作为应用型民办大学的翘楚,专业设置不仅齐全,而且契合时代需要,如创新创业学院等,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第二、专业设置要以现实为依归。市场固然是专业设置的重要指标,但市场本身是变动不居的,前几年火爆一时的专业,也许过两年就乏人问津,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专业会使得学校专业设置永远落后于市场行情。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还需要以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办学能力等现实要素为依归,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开设属于自身的特色专业,构建专业品牌。endprint

3.2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以专业为基础,为学生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总和。在公立大学,尤其是重点公立大学,如211、985等院校中,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科性、学术性,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为教学目标。民办高校则不然,它的学校定位以及学生培养等内容迥异于公立大学,因此,其课程体系也公立大学有着很大的不同,更注重实用性为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对此,学校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做好课程体系的完善工作。首先,就通识课程而言,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要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程,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等;其次,就专业课程而言,它包含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以及专业技能培养两个层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学校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突出课程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3.3明确培养目标。民办高校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无论是办学规模、师资力量还是科研水平,与公立大学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其在人才类型的培养上必须与公立大学区分开来,从而与之形成互补的态势,不至于沦为公立大学的附庸,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首先,民办高校在学生来源上不具备优势,学生的学习基础通常较差,学习能力也比较薄弱,因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不应盲目跟从公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应将专业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换言之,以培养一线工作人员为目标;其次,民办高校学生尽管在知识基础上有所欠缺,但他们通常思维活跃,有着较强的创新求变意识。基于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将个性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培养之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性,更具灵活性。这中培养目标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与公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形成异质竞争。

3.4强化师资建设。师资力量是影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自然也就成为完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此,学校需要从当前师资力量的不足之处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措施。首先,学校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民办高校要从学生数量、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学校实际情形出发,对教师队伍的人数、年龄、学科、层次等结构做好调整与优化工作,确保教师队伍既能满足正常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又不至于臃肿庞杂,且在年龄结构上做到老、中、轻相结合;层次上做到专家、教授、讲师相结合;学科上做到通识学科、专业学科相结合等。其次,学校要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的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作用。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大优质人才引入力度,从毕业生以及其他高校中引进教育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现有人才的培训工作,多位一体地提升师资力量。如西安欧亚学院非常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占总数的40%左右,客座教授更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3.5突出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深化所学知识,提升动手技能。因此,学校在学生培养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突出实践环节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在学生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多开展实践课,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其次,就校内实训而言。校内实训是民办高校学生课程实践的重要内容,民办高校要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对那些校外实习难度较大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展校内实习,诸如金融、法律等,实习的途径包括现场模拟、案例分析等;最后,就校外實习而言。民办高校要从学生培养以及学校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多与校外企业展开联系,从而构建稳定的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民办高校自身需要意识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从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师资培养乃至目标明确等多个环节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柏岩、郑伟、杨洪杰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6(7、8):89-90

[2]周长源、吕其诚、杨洪杰.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介绍:秦珠,北京吉利学院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