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秀荣的三个角色

2017-09-25钱敏

人民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古曲歌者民歌

钱敏

“从走上歌唱这条道路时,我逐渐明白,我别无所长,只生来就是一名歌者。歌唱,使我感到幸福,是我生存的价值所在,是我一生的荣幸。”

单秀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2011年,单秀荣收获了有着“中国格莱美奖”之称的中国金唱片奖,《单秀荣歌唱艺术全集》荣获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音乐评论界对单秀荣的演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音色甜美纯净、圆润通透,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此外,单秀荣还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公民”。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随后北京市380位居民成为全国首批领到身份证人员,单秀荣则是首批中的首位。

生为歌者

“从走上歌唱这条道路时,我逐渐明白,我别无所长,只生来就是一名歌者。歌唱,使我感到幸福,是我生存的价值所在,是我一生的荣幸。”从1973年到1993年,单秀荣先后录制了500多首歌曲。四五岁大就能在一众大人面前像模像样唱歌的单秀荣,冥冥之中似乎注定这一生将与歌声相伴。

1965年,单秀荣以工人身份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成为一名大学生。入学后,单秀荣下定决心不辜负天生的好嗓子,一定要唱出个名堂。

四年苦学,天道酬勤。在王福增教授的帮助下,单秀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声乐道路——中西结合。在学校,她听小调,学说唱,向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学习韵味;同时,她学习西洋唱法,唱西洋歌曲,目的是习得方法和技巧,为她的志向——发扬民族声乐艺术服务。

1972年,单秀荣演唱了芭蕾舞剧《沂蒙颂》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也许是因为刚当了母亲,演唱这首歌时,我的感情特别充沛,声音极为圆润。”情感、旋律、声音、舞蹈与故事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单秀荣演唱抒情歌曲的风格基础。

这首作品让《归心似箭》的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李俊和曲作者李伟才认识了她。拿到《雁南飞》歌谱时,单秀荣被它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曲风以及歌曲中传递出的朴实、真挚的情感所打动。李俊要求她“唱这首歌时要像说话那样唱出来”。为此,单秀荣下了很多功夫,分析歌曲的段落语句、起伏变化,推敲音色如何运用,力求做到生动、自然,使人容易接受。

单秀荣一遍遍试唱,并专门看了电影样片,细细体会影片中人物性格及其内心深处。“在唱‘雁南飞的‘飞字和‘春来归的‘归字时,着力表现不愿意让他离去,却又强忍自己的感情,舍去儿女情长,目送心上人渐渐远去背影时的矛盾心情;在处理‘心欲碎三个字时,则进一步表达她肝肠寸断的痛苦,也许这一别就是永别。”演唱时,单秀荣把自己当成了影片的女主人公。

电影一放映,歌曲传得比电影还快,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雁南飞》由此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时代标签,也成为单秀荣个人演唱生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歌者之外——

她是传播民歌的使者

《雁南飞》的成功给单秀荣带来短暂的成就感,但很快就被困惑所取代。当时,流行歌曲、通俗唱法对民族声乐冲击很大,不少民族唱法的演员开始调转方向,采取迎合的态度。也許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喜爱,单秀荣选择走进黄土地,经由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们,探寻北方民歌原始的魅力。

在晋中、晋西北的田间地头,单秀荣多次寻访那些用歌声表现生活的淳朴农民,他们有求必应,信口唱来,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首首民歌,而民歌就是他们的语言。走出三晋大地,单秀荣又走进河北山东,走进宁夏青海,走进新疆西藏,走进两广云贵,走进白山黑水……“一般巡回演出,我都给自己留一个课题,顺便去采风。”山西的左权民歌、太谷秧歌,单秀荣都唱过,“必须采风,否则唱不出那种味道”。

采风之外,搜集、整理资料也是重头戏。那时候,30多岁的单秀荣住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所在的院子,她成了协会资料室的常客,一有时间就去查阅资料:“资料室都让我坐烂了。”

单秀荣搜集、整理、研究、录制了一系列民歌作品。18首《放风筝》民歌、13首《绣荷包》民歌,分别代表了不同地方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她说这就是中国民歌的魅力所在。同期,她还录制了12首少数民族曲风的《摇篮曲》。一首首独具特色的民歌背后,单秀荣付出了十倍于常人的努力。

单秀荣十分关心中国民歌的发展,曾在《人民音乐》杂志发表论文《民族声乐唱法的探索和实践》,还在全国民族声乐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民族声乐风格论》。如今,教课也好,做讲座也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好,退休后的单秀荣一直没闲着,她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歌事业添柴加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站上讲台,两个内容是她永恒不变的主题,一个是“如何唱好中国歌曲”,再一个就是“中国民歌的魅力”。民歌是各地的名片,单秀荣希望将这张名片尽可能多地传递出去。

“现在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小调已经失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各族民歌采集、记录下来,留传给子孙。”对民歌的未来,单秀荣忧心忡忡。

歌者之外——

她是研究古曲的学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唱片公司邀请单秀荣演唱几首古曲。这些古曲是由现代人根据古代诗词谱的曲,配乐则既有民族乐器又有西洋乐器。这次经历对单秀荣触动很大,她开始疯狂迷恋古曲。她不满足于这种半中半西的形式,她想演唱更纯粹的古曲,古人作词古人谱曲,最好连乐器也都是传统的中国式的。

如果说推广民歌是注重广度的普及,那么研究古曲就是注重深度的挖掘。这对于没有古诗词功底的单秀荣来说,谈何容易?首先得过古诗词这关,其次还得把古代的谱子翻译成现代的五线谱和简谱。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路。

困难面前,早已功成名就的单秀荣没有退缩。她愣是骑着老式自行车,一趟趟地穿越几乎整个北京城,去完成她心中的梦。北大中文系阴法鲁教授生前长期从事古典文献教学,对《诗经》《楚辞》,尤其是南宋音乐家姜白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他深谙“曲”与“诗”“词”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国内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专家。单秀荣联系到阴教授,从学古法吟诗开始,一步步破解古曲演唱之谜。从朝内大街到北大,这条路,她记不清自己跑过多少趟。

取经归来,她成功翻译、整理、演唱并录制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且艺术价值极高的两部古曲——汉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南宋姜夔的《南宋姜白石歌曲十八首》。36首曲子,首首都凝结了单秀荣的心血。讲稿中诗词对应线谱,她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匝匝地标注着,任谁随便翻开一页,都足以被震撼。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她把“无声”变为“有声”,“复活”了这些曲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躺在历史故纸堆中沉睡的人物能够跟我们对话了。

对于自己这一生,单秀荣觉得没有遗憾,无怨无悔。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能唱歌的黄金时代,她把自己的声音全部都留了下来。而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

受传统文化艺术滋养多年,对民族文化和古典文化充满感情的单秀荣在文化部“建言十九大座谈会”上有感而发:“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潜移默化,涵养美感,使中国民族的艺术和传统文化成为血液里和骨子里的东西。长大后,无论人在哪个国家,骨子里都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这样的人会有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是从小开展系统艺术教育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曲歌者民歌
宫商角徵羽,古曲动心魄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经典改编古曲的成功及其启示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浅谈古曲的演唱风格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古曲与古诗词的关系及演唱处理的研究——以古曲《枫桥夜泊》为例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