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现场理解历史
2017-09-25眭佳
眭佳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中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历史核心素养”构建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核心素养”确实是目前新课改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中学一线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笔者想就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理解能力;课堂
1 何为历史理解能力
对历史理解能力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对其的概念界定是: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1.1 也有人认为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的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结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1.2 而我国台湾地区的课标中也有关于历史理解能力的表述
(1)能就历史文本,掌握其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设身处地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3)能从历史脉络中,理解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表述不同,但历史理解能力就高中生而言就是能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高中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养成,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试以《辛亥革命》之后设计的一堂活动课为例,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方面所做的尝试。
2.1 出发点:设计教学目标
笔者在上完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之后深感意犹未尽,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其实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在身不由己的发生着变化。仅靠课本知识其实很难让学生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真正的共鸣。笔者因此设计了《帝制中国的最后一日》活动课,让学生在“穿越”中理解历史。
笔者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穿越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从而对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有更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2.2 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了让活动课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请任意选择一个身份,写出他(她)在1912年2月12日那天的活动,并写下你选择这个身份的理由。笔者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情境,角色代入,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从当时的歷史环境和历史条件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2.3 着力点:倡导合作探究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这个小文章确实感觉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帮助他们进行了小组分工合作。首先是小组成员们尽可能多的搜集史料,然后梳理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接着小组成员们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确定角度,最后每个小组选择文笔好的组员执笔写作、总结升华,这样,每个小组的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展开。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准备活动,既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4 立足点:实现情感体验
准备就绪后,活动课就顺利进行了。下面一起来看几组活动实录:
(1)第一小组选择了大清后宫的一个小宫女的角度,理由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不会被历史记载,却也是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存在过。他们被大局左右,却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想体会这种存在,这种思想,这也算是一种奇特的交流方式吧。 文章片段:小皇帝宣布退位的前夜,我正在沏茶。这次我沏得格外认真,我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给小皇帝沏茶了。宫里的夜很冷很长,安静却又危机四伏。宫里是步步紧逼的坏人,宫外是我不知道不理解的新世界。
同学点评:小人物命运在乱世的颠沛流离,内心的恐慌不安,确实很让人唏嘘和同情。
(2)第二小组选择了平民百姓家的女儿角度。理由:平民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身份更贴切,这样我们更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内心。而且在混乱的年代,百姓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波动。
文章片段:早晨起床,我在镜子前梳理着头发,听见外面一阵喧闹,就和哥哥跑了出去,“皇帝退位啦”,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传入我们的耳朵,我们简直不敢相信,问了很多人之后才确信这是真的。我开心的跳了起来,哥哥却只是吃了一惊,很快就平静下来拉着我回家了。吃好饭他拿起了锄头,我很纳闷:“为什么还去干活?”“大清是亡了,可咱们家的债务还在啊!”我沉默了。过了一段时间,日子一天天平静了,突然有一天,哥哥慌张的跑回来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跟我们说:“新政府要求所有的男子把辫子一律剪去,可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实在拿不定主意。”父母想了很久,说:“剪吧,既然有了新的领导人,就接受新制度。”于是哥哥剪掉了辫子,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像这发式一样,有个新的开始。
同学点评:通过剪辫子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革命运动对小人物生活的影响。
(3)第三小组选择了青年学生的角度。理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充分体现了清末读书人的悲哀和局限,我们想体会一下他的生活。endprint
文章片段:我是一个苦读的学子,那年,我准备去考试,可是我猛然发现这世上已无科举,十年苦读落得一场空。我真不知道何去何从,人生中第一次感到深深的无助和彷徨。和我一起的读书人见我如此落魄,便拉着我去投了新军。我跟着军队南征北战,幸运的我活了下来,可是清帝退位了,我很震惊!我从小学习着三纲五常,学习着孔孟之道,我再一次陷入了迷茫,或许是我想太多了,在这样的年代里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吧。
同学点评:一个落魄的书生,苦读却没有出路,弃笔从戎却也是报国无门。生在乱世,身如浮萍。
(4)第四小组选择了侵略者的角度。理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是以中国认得角度和立场看待一些事情,所以我们想换一个角度,站在侵略者的角度来记叙这一事件,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文章片段:清政府被推翻了,孙中山回国了,他简直是我们的眼中钉,我们调来了军队,封锁了经济,不断带给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终于孙中山同意在清帝退位后,让位于袁世凯。只要袁世凯在我们的控制下,中国就还在我们的控制下!
同学点评:寥寥数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玩弄于股掌的勃勃野心。
还有别的小组文章,因为篇幅的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以上的小片段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们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搜集资料,讨论角度和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这正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情感体验正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最好的立足点,既不苛求古人,也不神化古人,对历史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2.5 支撑点:构建多元评价
学生进行了多元课堂活动,作为教师也应该给出多元的评价。所谓多元评价,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次课堂活动,笔者作为老师,给出的是小组分,小组之间要互相评分,小组内部还要互相评分,最终得出每个同学的分数。其次是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要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最后还有多元的评价标准,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表现和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这次课堂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对于这类学生应该更加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3 历史理解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理解能力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理解能力对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国家认同”“国际理解”。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的提出,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不了解人类历史,不了解民族历史的人,在知识构成和日常生活中必然有很大的缺憾,很难真正成为现代文明中需要的人才。
其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核心发展素养的养成。“以史为鉴”,这句话真是说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我们探究历史以理解现在。对历史的解读,当然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已,这和解读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经验阅历有非常大的。而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历史理解他人,借助“他者”,我们才会有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清醒正确的自我认识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石。
最后,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要借助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发展素养的形成。个体探究,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等这些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养成,而这就是学生最核心的素养和最强大的竞争力。
历史理解能力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大量的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而只有形成了适当的历史理解,才能进一步进行历史解释,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感悟的關键能力,作为老师,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用更多更新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 历史教学,2016(11).
[2]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