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坚守*
——望水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7-09-25方大蓉

关键词:古镇建筑文化

樊 雯,方大蓉

(1.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400067;2.重庆机械电子技师学院,重庆 400037)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坚守*
——望水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樊 雯1,方大蓉2

(1.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400067;2.重庆机械电子技师学院,重庆 400037)

目前重庆传统民间建筑传承、保护与开发虽然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具体措施往往滞后,从而导致很多明清时期的院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合理的规划和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川东地区农耕文化精髓和底蕴的一处活化载体——望水古镇的调研和考察,在借鉴国内外古镇保护成功案例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古镇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实现乡镇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古建筑保护;望水古镇;传承

1 望水古镇引发的联象与思考

在历史文化遗存中,传统乡村、乡镇建筑群落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而来,形象地直面现代,诉说前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大潮中,各级政府和民众都对历史文化的断层有了警觉,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深远影响,学界对此也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国务院于2008年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后,许多地方基层主管机构才有了明确的方向。但现实中,传统民间建筑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具体措施往往滞后。如很多地方尚存的明、清建筑院落中,地方政府虽划定了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缺乏相应措施注入,很多房屋因主人生存状态改变后,形成无人村、无人院和无人房,长期无人居住,漏雨、歪斜等问题都得不到及时处理。最近,一些机构对乡镇村落进行大手笔改建,如建景区、造五星级村落酒店,这样的开发不失为保护路径之一。但真正意义上的乡、镇民居则应该是世代传承的。欧洲很多乡镇居住地,如意大利马纳罗拉(Manarola)、英国拜伯里(Bibury)等最美城镇,能传承数百年,究其原因是能消除城乡差别,政府有保护意识。居有其享、住有其乐,才能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如今全国各地大打“文化创意”牌,纷纷挖掘历史文化和遗存,各级政府、相关企业都感觉到了“周庄、丽江、平遥、乌镇、凤凰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地方带来的品牌价值和效应。为了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各地建了很多仿古新建筑,很多仅仅依据以前的遗址,一个“名”或一段“传说”打造出来的名街、名镇,都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点。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建筑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同人们对渐已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向往有关,对“稀罕、另类或难得一见”的建筑存在猎奇、认同或追逐。由此产生出一个疑问,那么多世代生息和传承的传统建筑怎么就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了呢?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随时代变迁而“断层”的现实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如何保护、抢救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如何传承、延续传统的建筑文脉是值得思考的。

在重庆忠县向西六、七十公里望水乡海拔850余米的山脊上,珍藏有一处有上千年历史,现存有明、清建筑的望水古镇,其景致让人眼前一亮,如图1所示。

图1 木构造房屋与青石板组成的街道Fig.1 Wooden structure houses and streets of green stones

因望水老街凝聚着川东及巴渝腹地农耕文化的精髓和底蕴,2013年6月入选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望水镇过去是长江重要口岸忠县辖地几个乡镇到县城的跨江必经之地,也是黔江、湖北、湖南等长江南岸一线到重庆、垫江、南充、成都的古驿道驿站之地。解放后,由于公路的兴建,其聚散功能逐渐消失。望水乡政府于1982年迁往山下,集市也随之迁走,从那时起,当地居民就开始了迁徙的脚步。历史仿佛在瞬间停滞,热闹繁华的小镇成了留守老人的居住地。正因如此,近几年“村村通”公路之前,基本没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静静地守护着老镇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建筑风貌,让人倍感欣慰。望水古镇能很好地反映明、清及近代下川东地区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造模式,其居住、聚落和驿道都曾是人文历史、建筑的民间魁宝,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存和实物资料,为地方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和实例。

2 望水古镇的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古镇老街遵循了适合驿站间距的规律,依山就势,顺坡起伏,贴合自然,坐落在两面临空的山崖间,驿道穿街而过。“古人对自然的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个道,伦理道德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在城乡聚落建设和建筑活动中,则表现出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持亲和态度,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环境意识[1]。”站在后山,整个古镇处在最佳的30°视角范围之内,呈现出一副完整的面貌,让人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撞击。东边长江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围绕在山间,西边茶马古道在田间游走。街两旁保留有80余间完整的明清建筑和数百间房屋、祠堂和寺庙的台基、地基遗迹,足以证明当年的繁荣和兴旺,如图2所示。

图2 站在废弃的台基地上俯瞰古镇Fig.2 Standing on the abandoned steps overlooking the old town

镇内一条青石板街从东向西蜿蜒逶迤连接起古镇,长约800 m,宽仅2~3 m,抬头仰望是“一线天”。街道中间用一块长条石铺就,作为主干道,位置比两边略高一点,两边分别用两到三块小条石铺就,都修建了沟渠用于雨天排水,同时为了防止行人摔倒,特意在排水沟两边铺上条石挡住沟渠。街道两侧多为带阁楼的明清风格木结构建筑,一般有两层,从布局上来说,大多呈现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格局。屋顶为悬山式,多置青瓦,大部分没有装饰。一处四合院的正房屋顶上也仅仅用小青瓦多堆放一层,非常简练巧妙,整条街起伏错落、婉韵有致。建筑多用穿斗式木构架为主体,青瓦、条石、竹片、泥巴等为主要材料,墙体多用竹篾编织,糊上混合了碎稻草杆、石灰、麻荆、糠壳等的黄泥。楼下一般是商铺、厨房,屋后是厕所与养猪的地方,楼上用于住人,赶集时把临街窗扇取下来,里面摆放的货物就尽收眼底。因此街两侧屋檐下的空间就是老百姓进行手工生产、商品交易、马帮休息、居民日常生活的复合空间。从明清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沿街都是驿站、旅店餐馆、酒馆酒坊,油盐商号、日杂店铺、茶叶店铺、粮果、蔬菜摊位,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商业重镇之一。目前,大部分房屋有柱基,基座多为圆形,很少方形,因年代久远,腐蚀非常严重,已经看不出上面的雕花,方形柱基没有任何装饰,只是用錾子在柱基上打上一些竖形线条作为装饰花纹。有些人家用木条做成长方形的框装上柱基,糊上黄泥封闭起来。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强烈的“择中”意识,《吕氏春秋》说:“择天下之中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这涉及建筑组群在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建筑单体在庭院中的坐落位置[2]。望水古镇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坐南朝北,临街开门架层,院内拾级而上,二层为一通院。它坐落在古镇的最中心,典型的“一正二厢”式结构。从建筑美学来说,完美地体现出它所蕴含的等级制度,其等级信息量也充分展现。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跃层式”四合院 ,其格局顺山而建,出自当时顺治年间县官之手。中庭有3米多高20级的梯步,楼下临街四间门面,中间进出内院,接中庭楼梯,二层整个围绕一圈,前面部分置于门面上方,后面部分坐落于台高的院里。中堂的堂屋、偏房、厨房一直接到后院的山壁边,进深不长,院落不大,无法做出正规的几进制四合院建制,也无法做出北方四合院的气派,有的却是山地退台式四合院的特色,正好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及地形状况。虽然作为民居的木制建筑不算精致,但其组合全用穿斗、榫卯式结构做法,保持了传统制作技艺的基本特点。该建筑力求遵循四合院建制,加上地形地方特色,在整个街道现存的建筑中显得非常突出,如图3所示。

图3 退台式四合院测绘图Fig.3 A terrace-backwards building of siheyuan’s measured drawing

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礼、仁、义成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们强有力的统治手段,福、禄、寿、禧成了百姓终生的理想追求,建筑上反映这种传统思想的装饰也不例外。其大门前、窗户上的雕花装饰还依稀可见,可据窗上的木条图案来想象中间的装饰图案。窗的开设讲究装饰性,简约与繁缛共生,华丽与朴素并存。由于建筑工艺水平的提高,窗格的样式日趋新颖,图案倾向于较为复杂的花纹[3],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窗户全部是木制窗,有方格纹、蝠结纹、回纹 、纹棂格、卍万字格以及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衍生出的图案等。唐代僧人慧苑在《华严纪义》中记:“‘卍’本非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字,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卍”既得万字音,又有吉祥意,自然成了装饰中常用的内容。“卍”字既可以单用,也可以相连成片,在一些梁枋、栏杆的砖、石雕刻中常以薄薄一层成片的“卍”字纹作为底饰[4]。因此,“卍”也被大量用在这个四合院的窗户上,尽管有些残破,但是主人追求吉祥喜庆之意也在这“卍”字中完美体现。这种因地制宜、巧妙布局、灵动流畅、自然和民间建筑技术、艺术的模式贯穿了整条大街,其优点就是工艺简单、便捷,施工成本比较低廉,同时有较好的防水功能。

川渝多为山区,农耕经济条件下不算富裕。因此,在有限条件下,用木构架与擀澜式建造方法一是材料采集方便,建造便利;二是依山而建,可克服地形限制,因此形成了延续多年的民居模式。木结构房屋在我国南方民居中分布较广,推行时间很长,其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随性而作,讲究短、平、快,能尽快为自家解决安居问题,根据自身经验和财力在基本模式的框架下修建房屋,户户不同,有较大的偶然性,形成了基本格局下的差别与个性,形成了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建筑与街道。尽管他们都没太多地关注具体的“艺术形式”,但这种差异与个性正是建筑艺术的基本特质,也是工业化建筑模式以前的典型手工即时建筑。这些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思想和审美习性仍植根于百姓之中,它是反映我国汉民族聚居文化和山地建筑特征非常宝贵的活化石。

3 望水古镇民居建筑的现状分析

曾经的望水古镇规模是现存房屋数量的四五倍,从两侧的台基地、东头的平地及小巷,可看出其原有规模。现存大部分建筑建于明清,虽陆续有修缮,但因多为木构建筑,部分建筑已成危房不再使用,有几栋房子已有部分坍塌。现在仍然可以居住的房子大部分存在墙体泥巴掉落,二楼承重结构和阳台构建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一楼因没有商业功能,大门、窗户大都已关闭,有些窗户已经朽失掉落。其已修缮的部分房屋,虽然大体上仍然保持着整条街道的风格,部分柱基和下面墙裙大都已换成砖、石。

在东街口有一座望水古寺废墟,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约2 000 m2,大殿、厢房、藏经阁梯级而上,一应俱全。古寺由万天宫、文昌宫、禹王宫、武圣宫、南华宫五大宫殿组成。遗憾的是,这一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损毁,现只有三大殿的一些地基、南华宫石砌后门、4个基座、1个缺头关公塑像。原有的奇特的建筑、设施和风貌永远消失了,没有文字和图片记载,即使要恢复重建,也很困难。

现居住在镇上的人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一半房屋已无人居住,因交通不便,多数人都搬到山下和县城里面去了。萧条弥漫了整个古镇,街道建筑风貌已完全衰败,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会很快见到其消亡。现拟采取的开发措施是依托现有古镇在周边新建一仿古建筑群。这样,从开发的角度可省时省力,但对古镇本身的保护性开发则必定被忽略。如古镇的本身仍然随其自生自灭,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开发也是利用其“名头”为利益服务的。

目前对古村落、古镇的保护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商业开发,为旅游观光项目立项服务,为了使用价值往往“打造”仿古建筑;二是整体打包、搬迁,让大企业整体收购,统一修缮、管理,如乌镇等;三是统一管理经营,各户联营,如安徽宏村;四是老村镇改建成为村落酒店,实行新型商业模式。现在很少有百年老屋能延续居住的,房屋没“人气”就会消亡,再好的房屋必须具“人气”。有“人气”、政策和措施才能传承这种历史文脉,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建筑属性和居住人员应相对稳定,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这类建筑应该宜居,可以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要求;三是古镇、村落的保护政策措施必须落实到位,应加强全社会的传承意识,建立良性的外部条件。

4 古镇、村落建筑保护与延续的对策

“建筑既具有物质功能,又具有艺术功能,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其满足人类各种物质需求的功能占首要地位,而这种物质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建筑的形态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其中的住宅当然也是这样”[5]。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材料等不断发展,古代住宅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由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而出现的拆真建假的“保护性拆除”一词引起大众高度关注。拆除历史建筑,也就意味着该地的历史和生活、传统文化所赋予建筑的痕迹被割断,这些建筑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使命都随之消失。

望水古镇存在着设施落后,居住人口少、年龄老年化、没有产业支撑等现象。但古镇的环境风光、建筑文化和旅游价值已让社会非常关注。古镇山地建筑形态与修建技术都积淀为一种地方传统。所以须反思城市化进程中,古镇如何在坚守历史中重新发展,传统建筑和历史的继承观在当今快速变革的形式下显得越来越迫捷。建国后,我们经历了干打垒,青、红砖加预制板楼房,到钢筋混凝土高楼,再到现在的以现代化金属结构为主的高楼大厦,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往往会忽略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问题。加上不少人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敬畏,对历史和前人都持否定态度,拆旧建新大行其道,当其即将消失殆尽的时候,又觉得可惜,将其做为重要景点,利用其残缺的附加值。当面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时候,踌躇不前,又考虑短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少有人真正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长远性和系统性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时下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很长历史时期里,我国南方因山多,木材分布较广,修建木结构建筑速度快、周期短,因此无论是对木材、构架的选择,还是雕梁画栋的艺术追求,在建筑发展史中的位置都是无可替代的,至今也没有哪一种建筑营造方式在物的形式和情感思想两个方面能代替它[6]。但因木质建筑的特性,水、虫、火等的侵袭使其寿命不长。客观上说,从现在环保、耐久性方面来看,木质构造建筑是不宜大力推广的。因此,保护现有的传统民居古镇街区、村落及建筑显得刻不容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保持古镇现状,避免继续不可逆转地损毁,须对现存的一砖一瓦进行绘制记载,并对当地老人的口述进行文字记载、图片描绘,进而复原、整理。保护古镇的传统建筑形式,对建筑材料、门窗、阁楼做维修、加固,对那些从危房拆下来可以使用的材料归类收集,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复。

其次,统一规划,由相关机构将现有已经损毁的房屋的台基地划块出让,以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机构或个人来原宅基地购地建房,然后将土地出让的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和其他老建筑的维护。此房必须按传统建筑具体的形制和模式进行修建,修复一批住得进、传得下,能不断延续的特色民居,让古镇充分聚集人气,焕发活力。

第三,古镇保护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发展就需“供血与造血”,开发古镇特色旅游,让当地居民集约起来共同发展,参与商业、旅游住宿和餐饮接待,参与茶叶、土特产、旅游产品的种植、经营与销售,让这个近似荒芜的老镇焕发活力。利用古镇周边神奇的生态和风光,如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江、温泉、古盐矿、状元墓等人文自然资源,加上冬观雪、夏纳凉等气候条件,打造优质景区,为古镇带来新生。让百姓利用有利条件就地增加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统一规划、整改,实施再建、修复与保护,改造内部空间,建立必要的配套设施,让居民在住得舒适的基础上保存建筑的外观与形制,保证历史文化的延续 。

5 结 语

“任何一种艺术所表现的内容都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不能不带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印记”[7]。比如山西平遥南大街的建筑材料和特色可以用6句话来概括:“青砖青瓦,青石台阶木装修;三、五开间,外施屏门内楼阁;结构规范,材料工艺不凑合;雕饰彩画,格调高雅有考究;前殿后寝,深宅高墙宜防守;匾额楹联,撰文书法出高手”[8]。这段话不但说到了平遥古城在建筑中使用的材料,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的关系也说得非常清楚。放眼当下新的乡镇建筑,一体的“现代化”瓷砖模式,改变了具有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语言,失去了民族的建筑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纵观历史,凡是一件美好的建筑作品,它必定具有深度;若是只有外表的光彩,它一定没有永久的影响力。设计的深度使建筑作品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即社会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永恒的,不是短暂的[9]。望水古镇不仅是山地古镇建筑文化的体现,也是人文、自然环境的美好结合,更是当地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因此,应给出政策,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增强意识,外引内联;合力保护和营造,应克服短视行为,避免像做项目一样希望及时收回投资;应树立对文化遗存的保护是有利后世的功德观,才能做好这个宏伟的系统工程。

[1] 陈志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万户之美[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CHEN Z H.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ive Books-the Beauty of Thousands of Households[M].Beijing: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2011

[2]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HOU Y B.Chines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M].Haerbin: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7

[3] 庄裕光.中国古代建筑:窗卷[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ZHUANG Y G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Windows Volume[M].Nanjing:Jiangsu Arts Press,2007

[4] 陈志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戸牑之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CHEN Z H.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ive Books:Opens the Plaque Art[M].Beijing: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2011

[5] 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ZHANG D Y,TANG J L.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Wood Carving[M].Nanjing:Jiangsu Arts Press,2006

[6] 陈志华.中国古代建装装饰五书: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CHEN Z H.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ive Books:the Path to Decorate[M].Beijing: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2011

[7] 樊雯.生态设计的价值回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3):119-123

FAN W.The Retur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Design[J].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nal Science Edition),2016,33(3):119-123

[8] 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JING Q M.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Watch[M].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1993

Historic and Cultural Hold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Wangshui Ancient Town

FANWen1,FANGDa-rong2

(1.School of Design Art,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2.Chongqing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Technician College,Chongqing 400037)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at although presently Chongqing’s traditional folk architecture heritag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get some supports from governments,real measures are always lagging behind so that many courtyard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o not get well-protection,rational pla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Through the survey and examination on Wangshui Ancient Town,an active carrier of farming cultural essence and details in east Sichuan Province,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owns can be continued by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n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y combining the real situ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ancient town’s holist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Wangshui Ancient Town; heritage

J59

:A

:1672-058X(2017)05-0113-06

责任编辑:罗姗姗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5.019

2017-03-24;

:2017-05-05.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YBYS084).

樊雯(1972-),女,重庆市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古镇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