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奋战”
2017-09-23余映潮
“向名师学习”和“与名师奋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有志气的年轻语文教师,必须与名师“奋战”,向他们“宣战”,在与“高标准”的对抗之中,面临着艰难,承受着压力,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多年的教研生活中,我除了花大力气去研究、提炼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之外,也发现了名师们的几大弱点:一是真正的好课太少,有的名师一辈子没有几节好课,甚至出名的只有一两个课;二是真正的弟子太少,大多数名师基本上没有在大面积地带动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这件事上着力。而我的教研生活,在这两个方面是与名师进行了“奋战”的。我创造了大量的新课,并将“让课堂教学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与名师“奋战”,不是指向某一位名师“挑战”,而是对“赶上”“超越”名师这件事心向 往之。
与名师“奋战”,首先是向名师学习,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的真谛。
许多年前,我有對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老师进行研究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胡明道、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记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1997年春,武汉市教研室在武汉第十四中学召开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教学艺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有一个近两万字左右的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具体阐释、评价了胡老师课堂活动的设计艺术。胡老师很认真地听、笔记了我的发言,并在发言结束后立即问我:“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事后,我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过去,那上面有她40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而这份资料,我已经整整积累了10年。我已经透彻地研究、提炼了胡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她的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提问设计的艺术、品读教学的艺术、学法点拨的艺术、课堂调动的艺术、教学生动的艺术等,都被我尽收“囊”中了。
仅仅研究还不行,还必须有过硬的实战 能力。
2001年11月,我开始学讲课之后的第四年,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教改研讨会在安徽砀山县举办,邀请了国内的特大名师,也邀请了我。我对此次讲课的名师状况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名师年龄大,我年纪轻;名师讲话带方音,我得尽力讲好普通话;名师只讲一个课,我讲两个课;名师讲的是旧课,我讲的是新课,特别是《夏天也是好天气》是全新的课;名师不习惯用课件,我要精心用好课件;名师上课有时拖堂,我一定做到准时下课。这种“战略”分析非常有效,让我冷静地、详细地进行了充分的讲课准备。
名师们在这样场合中的讲课活动只是各讲各的,没有比赛的意思,也没有评奖的可能,但作为年轻一点的人,一定要有“比”的意识与胆气。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次活动上,我的《夏天也是好天气》获得极大好评,让另外一位全国级的名师心生不满,组织了人马写了针对此课的批评文章。
我把这一切都看作是好事。
2007年8月,全国中语会组织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泰斗长白行”的活动;2012年8月,人教社组织了“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的活动,我均受邀讲课。面对名师们,我都做了极为充分的讲课 准备。
现在,每每在活动中与年轻的优秀教师相遇,我都会期盼他们讲得好,讲得能够超过我。
做过教研员工作的人,都有这种情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