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7-09-23
书城 2017年9期
近日读到《书城》二○一七年八月号钱理群先生的《我读〈正当七点半〉》,是他为贵州的一批青年人组织的学术沙龙所写的序,很是感慨,也勾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
我自己的人生轨迹变化就得益于类似性质的读书会。记得若干年前,身为一个典型小镇青年的我考进一所非常平庸的地方院校,学着自己极不喜欢却无可奈何的专业。成天面对枯燥的图表,我有一种要在寂寞中沉沦的危机感。能够在最迷茫的那段时间里与钱先生的讲话录音偶然“相遇”,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亦可说三生有幸。他强调青年人联合起来寻找出路,这本是魯迅先生的经典提法—不需要那些乌烟瘴气、优越感爆棚的人指手画脚,而要自己开辟出新的路来。这些话当时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困境当前时,借镜他人的选择、他人的思维方式,会打开自己看待世界的多种可能性。我深知长期身在闭塞环境中的危害,是让平庸的人更平庸,或满足于自家一亩三分地低水平的耕作,同时也让有志之人的思维则因无法自由伸展的扭曲感而日趋狭隘、偏执,容易走向另一极端。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各种青年思想聚落,有机会认识了各种读书会负责人,现在自己也开始筹划新的交流平台,不仅与全国各地许多有主见、有担当的小伙伴结下友谊,更完成了有效的自救:在和友人的切磋和辩难中不断调整目标,增长探险的勇气,终于摸索出了从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一条新路。
如钱先生所说,今日的青年人组织的读书沙龙,一般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对现实进行隐微的关怀。做梦与做事的平衡本就是一门艺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进程太快,青年人一腔热血,直接凭着冲动和激情赤膊上阵,也不见得是好事。学术研究所需的冷静观察和“明白的理性”,可以抑制有志青年常见的躁郁,这对我们更务实地走好每一步是有利的。
—徐 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