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路上

2017-09-23柏莲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园作文语文

柏莲华

此时,我坐在北京西站的候车室里,等着十点去广州的高铁。整个候车室里都是人,回荡着南北各种腔的音调。候车、排队、检票,一趟车刚出发,又一趟车做好了准备;一群人刚离开,又一群人涌入。聚散匆匆,人们都在路上,人生又何曾不是时时在路上?

此次,我和同事将去广州中山参加一个培训,虽然路途遥远,但机会难得。感激学校能给我们这厚待的同时,我也憧憬着本次培训能开拓眼界,提升认知,收获多多。

说来惭愧,近十年来,我竟然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如果可以找一个借口姑且安慰一下自己的话,也许是由于不思进取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也许是生活繁忙而总无闲暇时间,也许是少有业绩不被看好而无机会可谈……但其实,这些真是借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態所致吧。

坐在去往广州中山的高铁列车上,偶尔抬头看看车窗外的风景,心有丝丝惬意。由北到南,风景变换,绿意渐浓。看那田头的一片水,看那路边的几丛树,又见远处几幢红顶的房屋,心中诗意油然而生。是呀!人生永远在路上,风景渐次在眼中,诗意偶然在心生。无论身行何处,不要辜负所有,对于擦肩而过的种种,别忘了偶尔微笑着回眸。

今天的天气很好,午后更是阳光明媚。车厢里干净舒适,有的乘客在午休,有的在看手机,有的在小声谈论。我左右的两位同事都在看书;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时跑上过道,口里自语着他的自语,惹得大概是他的爷爷的老人一声声疼爱的嗔怪;我临近座位上还有两位外国黑人乘客一直睡着,很是惬意。他们大概是来自非洲吧,他们那里是否也如我们这里一样,这般温馨祥和呢?

一车厢的人也属擦肩了,虽然下车后都没有任何的甚至目光的交集,但曾经遇见过,是否也是因了我前世的五百次回眸呢?想着这些本属虚妄之谈却令人珍惜感念之佛家禅思,心里信感舒畅与豁然。再把目光投向窗外,远处没有远山,但那更远处,让人遐思无限。

从广州南站下车,又匆匆登上了去往中山的D3809次列车。经过一宿又一天的3000多公里的行程,马上到达目的地了。虽旅途疲累,但心情无比兴奋。因为无论是这个城市,还是“三新”作文,对我而言都属“人生若初”,这种欣喜与憧憬足以让人忘却烦忧。

晚7:30顺利到达中山,一下车,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闻到了海的味道!”伴着宽宽老师的一声惊喜,我们的脚步也踏上了伟人孙中山的故乡。恰是刚下过一阵微雨,车站内人也不多,广州中山以一种朴素而淡雅的方式迎接着我,感觉这城市真的不错。

是的,是海的味道,是一个城市的味道,是很亲切的味道。

说到“亲切”,感受最深的自然便是陈彪老师的同学杨先生的盛情款待了。一桌当地特色美食,更兼一壶自酿青梅酒,饱餐,豪饮,然后品味,只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氤氲于周围,醉意盎然。

杨先生说,中山这个城市是很讲究饮食的,可以说是广州省饮食文化的中心,从今日品尝的几道特色菜来看,确实名不虚传。红烧乳鸽的肉滑,盐水虾的清淡,清蒸鱼的鲜美,客家酿豆腐的纯嫩……舌尖上的美食美味,如这又飘起的江南丝雨浸润了旅程的疲惫。

广州中山,我来了,我带着北方的质朴,感受着江南的温存。

一早就拿到黄厚江先生的《作文课的味道》这本书,心中窃喜,与我昨日大谈中山的舌尖上的“味道”不谋而合,看来,今天我们要品味这教与学之作文的“味道”了,但愿这美味在我们口中,能品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早早地来到会议场地——中山市实验中学,美丽安静的校园,到处充溢着历久沉淀的厚重典雅的文化气息。

昨晚从网上查阅了中山市实验中学的介绍文字,其中有这样的评价:“中山市实验中学是中山市直属高中,市重点建设的学校,它有着深厚的传统、蓬勃的生机和辉煌的前景。”今日一见,才觉评价绝非虚谈。学校的校训为“饮水思源,宁静致远”。为何以此为校训呢?我先前还心存疑惑,直至在学校走了一圈,又结合网上介绍的学校相关资料,才觉校训内涵之深远。学校的前身为香山县立师范学校,是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倡导“兴学育才”“师范宜急办”的情况下创办的,这应是它最初的“源”,这里凝聚着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后又几经更名,可谓一路风雨播撒一路花海,花开至今已香满中山实验校园。

如今正值人间四月,校园花开娇美,良木葱郁。楼房设计布局层次井然,几处院中之院曲径通幽,廊腰纡回。同行的老师们都感叹:校园真像是一个公园。真的,校园中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似乎都洋溢着灵气,不论是一个小角落、几级石阶,还是几个励志或提示的文字,都是景观,让人不自觉地驻足留恋。而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走着走着突然就发现了主院东侧的一大片荷塘,荷塘四周的树木也如朱自清的那片荷塘一样蓊蓊郁郁。树木掩映中的荷塘如整个校园里的一处闺阁,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透着羞涩。

试想,在这样的校园里,谁人能不静心?静下心来,谁人能不思考?思考过后,谁人能不读书?读书之后,谁人能不关注人生?所以“宁静”过后,自然“致远”!

走在别家的校园里,我感触颇深。或许是地域差异吧,我觉得北方校园缺少了南方学校的园林之美,而贫瘠的校园环境是否也是让学生变得浮躁的原因之一呢?期待我家乡的校园也如这般春意盎然,文韵弥漫。

“三新”作文研讨会终于在我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序幕,各路大咖与会,八方人马汇集,盛会 空前。

开幕式上可谓“专家学者名流大咖纷纷致辞声情并茂,东西南北满座同仁人人端坐群情 激昂”。

何谓“三新”?“三新”即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那么这股“新”风是如何化为春雨,滴滴滋润久旱的学生作文的园田的呢?请看我们的专家学者们怎样用他们的智慧诠释“三新”的精彩内涵,用他们的辛苦为我们献上作文教学的“饕餮盛宴”。

(一)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endprint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冯善亮给我们端上了第一道珍肴——《基于问题解决的作文教学》讲座。冯老师把枯燥理论具体化,把具体问题形象化,逐层深入地把写作教学“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距离多远?如何到达?”等问题在这样简短的时间里给我们解析得清楚明白。

那么从起点到终点距离有多远呢?正是:

弄清起点先摸底,分类归纳析成因;

有的放矢破障碍,开发微课策略新。

听了冯老师的讲座,我第一次对自己引以为傲的“我是语文教师”产生了一丝惭愧和不安。这么多年,我们很多人以“为了高考”为借口,不仅忽略了学生的“起点”,更没有关注每个学生应该达到的“终点”,只顾匆匆忙忙地带着学生赶赴一场又一场考试,而忽视了路边的很多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眼界里缺少花草树木,只有一座又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山,而且是一片荒芜。所以,我们不应该赶着学生爬一座光秃秃的荒山,而更应该放慢脚步,引领每个学生去欣赏他们身边的风景,哪怕只是一片枯叶,因为枯叶也有春天。

(二)寻找春天的踪迹

寻找春天的踪迹,从一片枯叶开始,精彩竟然这样无与伦比。

还记得我们在微信里转发的那篇《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吗?我们今天有幸听到了本文的作者肖培东老师的公开课“寻找春天”。肖老师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召唤孩子们走进春天的世界,从一片枯叶开始寻找春天的踪迹,春天的故事开始上演。“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他用这优美而富有哲思的诗句开启了孩子们的思绪,触动了孩子们的真情,使孩子们在他们纯真的世界里描绘春天的鸟语花香,诉说春天的动人篇章。

是的,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她是夏日遮挡骄阳的林荫,是秋风萧瑟中落叶的轻唱,也是冬寒雪飘后的暖阳。

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她是孩子清眸中遥挂天边的纸鸢,她是老人皱纹里岁月镶嵌的微笑,她馈赠拼搏者一束鲜花,她留给失意者一份坚强。

此时恰逢春天,不知不觉地,我们也被肖老师带进了他的春天,和他的学生一起在他搭建的文学的写作平台上尽情地描画绿叶露珠、春涧流水、孩童欢笑,万马奔腾……

听肖培东老师的课,正是:

春风化春雨,

春雨润春芽,

春芽发春枝,

春枝开春花。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撑开每个字词的张力,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动,去创作。其实,如果你有心,那么,每个学生都是诗人,应该让语文课有诗,课堂上有 诗人。

(三)解读汉字,书写真情

欣赏品味了重庆特级教师李永红的课题为“文字·联想”的示范课后,深受启发。他带着学生从猜字游戏开始,开启了联想的大门,然后引领学生走入丰富的联想世界,剖析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去发现我们祖先融进文字中的生活追求、精神品质、理想梦幻。

在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玩了一场文字游戏后,开始静思一“粥”之来之不易。对一个“粥”字的联想,可相关、可分合、可相似、可因果、可古今。于是學生们不仅明白了谷不易、米不易、粥不易,还想出了各种版本的关于“粥”的故事。这正是:

一笔一画一新意,

一粥一饭一创课,

一人一情一感动,

一联一想一故事。

任何语言都是由一个个蕴含丰富的字组合而成,但我们在运用时却很少研究它最初的含义,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智慧不如古人,可老祖宗的智慧却被我们毫不吝啬地抛弃。李老师能传承传统文化,又如此智慧地发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升华,着实令人佩服。

作为师者,我曾深陷于故步自封的“囹圄”,只哀叹为文之不易,不寻求突破之术,所以,只能且教且叹且“不易”了。李老师用他生动的课堂形象地诠释了——指导学生写作法无定法,但永远有法可依的道理。

(四)当积累成为习惯,华章自然信手可剪

首届“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的美女教师方沫带给我们的是一节初二写作课“日记勤积累,妙手剪华章”。她的课上得朴素实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可圈可点可 借鉴。

她的课分以下几部分:导入,询问孩子们写日记的情况;展示名人日记,明确课题及目标;浏览素材卡片,寻找生活同鸣;挑选最喜欢的素材进行概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谈谈喜欢的理由;对卡片进行归类,归类后给它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阐述这样分类和命名的理由;指导利用素材写作的方法。

我之所以这样把她的讲课步骤逐序罗列,是因为我觉得她的课很有示范性,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能依此类推、举一反三。正是:

生活点滴日日记,

作文素材月月积。

日日月月勤累集,

年年岁岁好文辑。

听了她的课之后,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脑海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想法。其实,一节好课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实实在在地使学生有一些收获,也就够了。就如一盘家常菜,超越时间和距离,不论何时,也不论何地,总是让人百吃不厌。

(五)作文也是一门技术活

“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研讨会上,教育教学明星闪亮登场,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相互碰撞,可谓“星光”璀璨,炫出璀璨“新光”。广东省中山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张华老师的讲座,掀起了研讨会的又一个高潮。

听了张华老师的“技术:作文教学变革的新视角”的讲座,我的确如主持人所言,有一种恍然大悟,脑洞大开之感。“作文是一门技术活”,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并马上接受继而拥护的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张华老师站在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俯瞰作文教学混沌无效的现状,然后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拨开层层“迷雾”,摸索探究,带着我们去分析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僭越”,引领我们弄清了“写作与作文之间、作家与学生之间、自学与教学之间、思维能力与思想成果之间、情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人文与技术之间”等等两两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的理论依据和方法。endprint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瓶颈,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无计可施。而张老师把教学写作进行这样的技术化处理,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教学的抓手,可学、可教、可用。当我们把作文教学看成一种技术活,有意识地去摸索这种技术的“技巧”和“途径”,然后引领学生穿行其中,那么,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辅助下先学会如何写作,再去写作,逐渐地会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会改变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无所作为的现象,而且使学生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

专业高手解析写作高屋建瓴,

技术大咖科学支招事半功倍。

张华老师的讲座振奋人心,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之前,欣赏品味了段雅文老师执教的高一作文课“‘为什么呢——层层追问展开论述”,觉得她以“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从而得出写作的技巧方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今日再听张老师的报告,觉得段老师的课正是回应了张华老师的“技术”,让人豁然开朗。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关注高考,更要兼顾学生的素养。为了这“鱼”和“熊掌”,我们确实应该在“技术语文”这一苑囿里栽种“技术作文、技术阅读、技术交际”这些种子,精心培育,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玩转读书写作”的张华老师带给我们一次精彩的讲座,但又绝非仅仅是一次讲座,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真可谓吃“鱼”得“渔”,受益多多。

(六)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

他,一个人走

执着地

坚守着人格质朴的本色

走得很快

走得很远

走出了一條专家学者之路

然后

他,领着一群人走

从容地

坚守着语文自然的本色

走得踏实

走得稳健

走出了很多条师者长者引领的路

他,走着

倔强地

坚守着开荒者耕耘的本色

走得镇定

走得淡然

走出了一条教育教学的共生之路

他,一直走着

带着他精心挑选的种子

一路播种

一路培育

他,享受语文

收获了一个人的精彩

他,共享智慧

收获了一群人的共生

他,就是本次研讨会的压轴主角、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会长黄厚江老师。我深知我粗拙的文字对黄老师的评说太过浅薄,但我还是忍不住真情流露。第一次零距离地进入黄老师的课堂,如沐春风;第一次零距离聆听黄老师的教诲,如浴春雨。心中已然播下一颗“共生”写作教学的种子,希望这颗种子能吮吸四月的甘露,生出苗,长成树,还能枝繁 叶茂。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众人的不舍中落下了帷幕。感谢所有为此次盛会付出的人们,你们精心准备的“盛宴”,不仅让我饱餐,更让我回味无穷。正是:

语文同仁齐聚伟人故里研讨教学新法开创新途径,

三新作文花开古地香山播撒文化芬芳浸润四月情。

此时,带着中山这四月的“情愫”,我也踏上了归程。美丽的江南,我来过。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实验中学;02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