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和梦想的思考题
2017-09-23冯静
冯静
塔那西斯·科茨的《在世界与我之间》(Between The World And Me)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这部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所传达的情感越来越浓,从最初的无奈恐惧到满腔怒火,直至无畏抗争。全書以作者的好友普林斯·琼斯被警察误杀的案件贯穿始终,警察在完全不符合程序公正的情况下将其枪杀。这也使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态度由恐惧转为愤怒,继而鼓励儿子要与世界抗争。
“你出生之前和你出生之后,对我而言完全不同。你出生之后,你就是我的新上帝,我以后要臣服于你的需要,我知道我再也不是为己而生,我要为你而活。”一切都源于父爱的深沉,父亲对儿子说,我们是“垫在下面的人”,尽管“身处井底观望天”,也要把自己的生存法则和经验告诉儿子,这是他养育儿子的方式。父亲告诉儿子,自己年幼时的世界是充满恐惧的,“恐惧统治着我身边的一切,和所有黑人一样,我也知道,这种恐惧与外面世界的美国梦相连,与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相连。”恐惧来源于街头暴力和学校教育。一个人走在街头是危险的,如果要生存下去,就要快速地掌握街头的生存法则,这是实用主义者要遵循的规则,包括上学路上和谁同行;微笑点头、握手的次数和对象……除了街头的恐惧外,学校虚假的教育更像是慢性毒药。科茨告诉儿子,“理解不了街头危险,你会立刻送命,而理解不了学校,你会缓慢死亡”。不要提什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了,希望儿子每天能平安,身体不受侵犯,是父亲对儿子最低限度的期望。科茨笔下的街头暴力每天都在影响着美国的黑人孩子。近年来,美国街头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受害者最多的是有色人种。美国黑人的焦虑和隐藏在背后的种族问题,正是父亲的恐惧来源。美国一所社区大学开设了一门“种族与法律”的课程,焦急的黑人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课程,父母们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面对这种“生死相遇”的时候,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面对警察。生存法则就是,要完全按照警察的命令和要求行事,即使不合理或者违反了你的权利。你可以之后进行控诉,但首先要保证自己活着。这就是科茨反复告诉儿子的事情—我们的世界是现实的,要学会防守,忘掉头脑里没用的东西,关注自己的身体。
在这封家书中,力透纸背的其实是作者对美国梦的一种评价。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它成为美国梦的根基。两百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他们远离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在作者的世界中,美国梦是“有薄荷味,尝起来像草莓松脆饼。那个梦是靠与已知的世界作战而存在的”。科茨给儿子出了一道有关人生和梦想的思考题,适者生存,勇敢抗争?抑或,随波逐流,艰难而苟且地活着?黑色皮肤所包裹着的灵魂,该如何生活在一个迷失梦想的国度,是他,也将是他的儿子,一生所要求索的问题。
当得知自己的朋友普林斯被警察误杀后,科茨的愤怒已经突破了恐惧。“警察手握大权,却承担微小的责任。”在这封家书中,科茨向儿子谈到了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种族隔离和奴隶制。这本书带给我们另外一个视角近距离看美国,让我们清醒地检视这个国家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种族隔离,在美国渊源已久,是一项从一七八一年开国之初就存在重大争议性的议题。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而“隔离但平等”却成为南方各州的普遍现象:黑人和白人在空间上被分割开来,避免产生接触。一八九六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中裁决这种做法符合美国宪法,于是这种行为正式取得合法地位。直到一九五四年,著名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推翻了“隔离但平等”原则,取消了教育领域内的种族隔离—该案的最终获胜,正是源于一位黑人父亲对孩子的爱。当时,八岁的黑人女孩琳达·布朗因为家附近的公立学校拒收黑人学生而每天不得不弃近就远,穿越危险的铁路,就读于托皮卡市黑人小学。女孩的父亲布朗要求该公立学校允许自己女儿入学,但遭到校长拒绝。于是,布朗先生一纸诉状控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至最高法院,为黑人孩子争取到了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当面对种族问题造成的不平等时,与科茨怀有同样愤怒与同样父爱的布朗,为孩子们正确宣泄愤怒、赢得自己应有的权利,作出了最好的表率。父爱,就是世界与孩子之间最血脉相连的纽带。
科茨的追求真挚且真实,他没有发表宏大的口号,也没有不切实际地让儿子为了所谓的美国梦再次重复自己走过的歧路—他鼓励儿子为祖先抗争,为智慧抗争,为黑人麦加的温暖抗争,为祖父母和自己的名字抗争—家族血脉的荣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心信仰的坚持,是抗争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名义。“抗争是我唯一可以教给你的,因为这也是在这个世界你唯一可以控制的。”父亲的肺腑之言,让同为黑人的儿子真正地明白了,他们的世界不同于美国梦者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与他们之间,隔着一层帘幕,而这层帘幕正是由身为黑人的恐惧、虚幻的美国梦和无法逃离却依旧苦苦挣扎的现实所编织而成的—身为父亲的科茨,同样也为儿子传递了伟大的希望。这种不屈服于现实的抗争为儿子的未来点亮了指路的明灯,也充分展现了一位父亲的伟大和这个弱势种族的顽强生命力。父亲的告诫饱含深情:“我不会让你堕入自己的梦里,我会让你成为这个可怕而美丽世界中的清醒公民。”
“把人类带到了灭亡的边缘;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白人。”第三封家书中科茨引用了詹姆斯·鲍德温的这句诗作,意味深长。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曾就反对种族歧视、黑人解放的道路等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而科茨也被称为当代的鲍德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这样评价道,“谁能填补詹姆斯·鲍德温身后留下的思想空白?此人显然非科茨莫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