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学中的品茶及茶文化精神探微

2017-09-22李春霞

魅力中国 2017年39期
关键词:茶文化

李春霞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要与之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人之间,品茶之风一时兴起,使其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因为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 也反映了中国的国民性。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古典文学;茶文化精神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唐宋之后的各个朝代,大量的文人以诗为创作对象,随之涌现出大量的诗歌和小说;古代文人以品茗饮茶为陶冶心性、抒发情感的风雅趣事,将诗与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茶文化从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而重视现实人生,追求人格完善,讲求和谐以及注重禅意审美更是中国国民的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内容。

一、茶文化与雅士茶道的艺术呈现与重视现实人生的中国国民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红楼梦》中与茶有关,最为脍炙人口的则为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回中对茶的描写,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其的研究兴趣。有学者对其中茶品与茶具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对其中的茶道也有一定的研究释义,均不能达成历史与现实的一致。

中国茶文化是由中国特性的国民所创造、培养和发展,因而重视现实人生也就成为巾同茶文化的内在特 质之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种种品茶赞茶的文化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的重要手段。因为茶中有人生的满足,使得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即使遭受巨大的打击和不幸,也不陷入宗教的 迷狂或深沉的忧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失意文人品茶赞茶的历史或情感体验。

中国茶学第一人--茶神陆羽,尽管看透人生:"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然 而,他没有沉入佛门避世,而仍然执着现实人生。不断地对现实人生探索,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将儒、道、 佛融于一身,才写出了茶学经典《茶经》。

二、茶文化中的学者式的探讨与提示以及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国民的显著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精神

与茶相关多与养生常识、药材类相关,《镜花缘》中多次提到的茶字来源、危害、功用等,多处观点与《本草纲目》第三十二卷的“茗”条相类似,由此说来,《镜花缘》中多处资料来源于《本草纲目》。李汝珍在当时饮茶之风盛行之时,大力渲染不当饮茶的危害之处,警示人们要以健康养生为前提饮茶,或许诸多观点都是来源其他书籍资料,但适当的批判与警醒能让人们处于一个清醒的状态下饮茶,对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中国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于孔子"仁"的思想,两千多年来持久而稳定地承续下来。孔子的思想是中 国农业社会的结晶,而中国农业社会在两千多年中没有大的变化,即封闭而稳定地发展。因而孔子所奠定的 这么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在封闭而稳定的农业社会的环境中承续不断,后世的思想家们也只是在不同的时代 背景下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 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茶学的开山祖陸羽,就是把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 宜精行俭德之人。"于是,"精行俭德"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柿行俭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 城下来。"充分表现了他独立自由的人格,在茶与山水中寻得人生的满足。

三、茶文化与讲求和谐是中国的国民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民族是一个-卜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最早奠定中国民族这一特性的仍然足远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礼"要求保持、恢复并突出地强调相 对温和的远古氏族统治体制","又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孔子的"仁"是要维护"礼"的,即要维护"以血缘为 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而这个"礼"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世间关系 中,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的《老子》,尽管没有明确地强调"和谐",但它所主张的"贵柔守雌",不 冲动,不狂热,冷静而理智的生活智慧,强化和补充了孔子所主张的"和谐" 明确提出和谐中庸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中庸》一书。此书继承了孔孟提倡发愤修养的思想,同时提出了中 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巾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个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儒家思想经过秦汉和宋明时代的不断强化,在以家庭小生产农业为 经济本位的社会中,对维系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深入同民骨髓而成为重要的旧民性。

中国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 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茶之名的论述后,

4.结语:

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重性,有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合理性和合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积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的文化也会部分变成保守甚至落后的文化。

辩证地看,中国茶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茶文化也助长和促进了中国文人土大夫那种封闭自守、克制和压抑的奴隶性格, 一满足于精神上的人格完善即"安贫乐道"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历史的惰性:,当然,这种历史的惰性主要根源 于中国几千年封闭的农业社会,茶文化则起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大干. 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刘占彦.古代茶文化的兴盛及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15(6)-204.

[3]黄廷. 清代前、中期福建茶叶的种植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文化
茶文化教学对幼儿审美的影响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探讨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校园茶艺飘香
贵阳市40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茶文化活动
茶都茗史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