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2017-09-22李世豪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组织管理志愿服务新媒体

李世豪

摘 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针对大学志愿服务现状,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总结提炼通过利用移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立的途径,旨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志愿服务; 组织管理;志愿服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229-01

志愿服务能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其中,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而言,新媒体技术能更快捷及时地凝聚更多正能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也使志愿文化发展方向趋于复杂,给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 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步入新的台阶,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建设好志愿服务文化。

一、移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转型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处于移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的现实角色难以打破,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管理方式缺乏时效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服务主体的能动性,而移动新媒体打破这一传统模式,志愿服务组织过程中,管理模式向虚拟空间延伸,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参与者的积极性。随着高校、專业、年级的差别被弱化,各种志愿服务信息得到扩散和共享,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及志愿者可以通过交流主动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移动新媒体是对传统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延伸,互联网平台上所遇到的问题,在移动新媒体领域同样面对甚至更为严峻,因无法有效过滤学生们接收的信息,极具方向性、导向性的言论或主张,容易引起不经世事的学生参与群体事件,且西方资本主义、宗教、商业性慈善或公益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精神并不完全相配,各种目的、性质、形式的志愿活动和意识在这里碰撞,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志愿文化发展方向趋于复杂。

二、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立的途径

志愿文化通常是指:“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形成,并由其性质决定,来源于并服务于志愿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导向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为载体的独特文化。”移动新媒体搭建了高校、家庭、社会团体组织、学生志愿者共同创建志愿文化的平台,各尽其能,相互关联,以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精神为前提,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标,合力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水平。

(一) 利用移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

志愿服务意识是个人对志愿服务以及由志愿服务所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态度。它是在获得志愿服务知识、产生情感和形成意向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志愿服务的知、情、意的统一。首先,基于移动新媒体对高校志愿服务带来的即时、便捷、多元的发展趋势,高校志愿者管理部门要顺势而为形成“移动新媒体+志愿服务”的发展共识,在移动新媒体平台下,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对志愿服务目的、方法、意义的了解;其次,利用移动新媒体特有的自媒体宣传性,突出参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真实的情感表达,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其兴趣、专业等主观条件相契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再次,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植入学生日常移动新媒体使用的生活板块,营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氛围,鼓励志愿者利用移动新媒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可志愿服务的精神文化并形成志愿文化,提升志愿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构建完善的移动新媒体志愿服务平台

第一,推进互联网志愿组织管理系统向移动新媒体空间延伸

目前,“互联网+志愿服务”的理念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志愿者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对志愿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性举措,极大的提高了志愿服务管理者、参与者、受益者多方对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QQ、微博所建立起来的开放式信息交流渠道,是固定网络终端所不能比拟的,高校志愿者管理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在志愿服务的项目调研、活动策划、招募志愿者、典型宣传、项目推广等方面为志愿者和受益者带来更多的服务,推进互联网志愿组织管理系统向移动新媒体空间延伸。

第二,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根本目的是实现其育人效果,因此要利用移动新媒体多元化特性将志愿服务与其他思想引领工作相结合,建立“突出志愿精神——结合思想引领——丰富活动内容”的志愿活动开展模式。结合地方特色和校园文化打造在移动新媒体上的品牌志愿服务、主题志愿服务、特色志愿服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志愿文化内涵,形成大学生利用移动新媒体开展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普遍化、自主化。

第三,加强移动新媒体对志愿服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QQ、微信侧重于联络、互动,微信公众号多用于宣传、招募,微博侧重于宣传,目前志愿者可以通过APP在手机上发布、审核、参与志愿活动,并且能够在地图上显示出附近的志愿活动,志愿者能够在手机上搜索和添加其他志愿者好友,并且支持简单文本聊天,但覆盖率较低,开发水平有待提高。另外虚拟空间的志愿服务虽然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但也是对志愿精神的一种传播和认可,有关这方面的应用软件开发也值得探索。

第四,建立移动新媒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保障、权益保障、机会保障需要多方支持,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应建立在移动新媒体条件下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志愿服务项目基金、志愿服务保险、专项志愿服务培训一体化平台,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更为快捷、畅通。

(三) 加强移动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队伍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需要专业素养,在移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将志愿服务升到一个更高层面,既要求能管理志愿者,也要求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提升工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完成思想观念转变,了解移动新媒体的知识和使用方法,增进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有效沟通,及时地掌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主动权。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但在教育程度、教育结果上难以得到直观性的显现。

目前一些省份的志愿者管理系统等互联网管理系统的普遍使用,已基本实现志愿服务的量化考核,但在实效性、真实性、直观性方面的考核还不够具体,可以利用移动新媒体即时、简单、多元的特性,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管理量化考核体系。

三、结语

总之,在不可回避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深入认识志愿服务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中优势,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开发志愿服务新模式,快速推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曹梦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6(15).

[2]吕嘉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6(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组织管理志愿服务新媒体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