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方法
2017-09-21戴志亮
戴志亮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79-01
品德不良學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分析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品德。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品德不良的学生之所以会违反道德规范,产生不良道德行为,正是由于他们在道德上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态度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品德不良的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一是直接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所传递的信息。二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间接向品德不良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主动改善与品德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他们本来就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品德不良学生转化为品德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部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考验,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到达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教
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要针对其各个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品德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进行。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不良行为的改变,与此同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到达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五、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
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教师要抓住这种时机,给予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使之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真正成为一名品德行为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