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自创棋类游戏的实践研究
2017-09-21郑琳
郑琳
【摘要】棋类游戏能较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我们以棋类游戏中的黑白棋为突破口,通过巧借分享、制定公约、畅想游戏,使幼儿求索“棋”中;结合智慧应答、正确引导和需求解读,激发幼儿的“棋”思妙想;运用玩法记录、棋类讲解及激励措施,使幼儿乐在“棋”中,丰富自创棋类游戏的新经验。
【关键词】黑白棋 自创棋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26-02
棋类游戏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我班幼儿对棋类游戏兴趣不浓,关注度不高。因此,我们以棋类游戏中的黑白棋为突破口,探寻、优化玩法,丰富幼儿棋类游戏的经验。
通过问题诊断式观察和访谈式切入,我们发现原因在于:1.黑白棋玩法单一,棋谱及下棋方式缺乏童趣。2.棋类游戏的观察指导需较长时间,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增添相关角色类棋,如《熊出没》中卡通角色棋,鼓励幼儿结合黑白棋子,自创游戏规则和玩法。
一、摸索游戏,求索“棋”中
(一)巧借分享,感知游戏规则重要性
幼儿游戏后,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回放来聚焦游戏过程,引导幼儿谈谈对于游戏的“真感受”,鼓励幼儿讨论并尝试用简笔画记录、梳理棋类游戏的协商内容:棋子分配、人员安排、下棋顺序、取胜方式等。有了这些“共识”,幼儿在协商规则时就有方向,也更得心应手。
(二)制定公约,体现游戏环境价值性
在讨论棋类游戏开展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绘制简笔画图片,及时归纳、整理,自创棋类游戏必备的条件,如下棋不悔、友好协商等,使幼儿在轻松“读图”中,更好地创建游戏规则。
(三)畅想游戏,开启游戏玩法多样性
大班孩子具有一定的棋类游戏经验,教师可鼓励幼儿同伴间开展头脑风暴,大胆畅想游戏的玩法还可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开展自创棋类游戏。借助家长的资源,让能力强或已经有创新的幼儿,在自创棋类游戏中“抛砖引玉”。鼓励能力有差异的幼儿相互配合,共同游戏。
二、建立规则,“棋”思妙想
(一)静观游戏,智慧应答
幼儿初创的棋类游戏规则具有探索性、随意性和多变性。教师应在理解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静观游戏,支持幼儿探究的欲望。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要把问题抛还给幼儿,引导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尝试和探索。在与同伴相互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游戏玩法。
(二)注重发展,适时引领
棋类游戏中,成员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间出现“争抢”时,教师在静观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在分享环节,鼓励幼儿表达对于这次棋类游戏的感受,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坚持和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快乐。还可通过一日生活中的隐性渗透,结合文学作品欣赏或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合作、帮助等游戏活动,增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技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解读需求,支持游戏
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多元化的“棋类材料库”,能满足幼儿游戏发展需求,有助更好地开展自创游戏。1.投放材料,增设多元化的棋谱。如现成他类棋谱的“混搭”、教师自创棋谱、半成品棋谱。2.商讨材料,满足生成化的需求。教师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一起商讨与收集“棋类材料库”所需要的材料,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自制棋子。
三、梳理内容,乐在“棋”中
(一)图文并茂的玩法记录
棋类游戏的玩法记录,是幼儿自我经验的推广过程,在记录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绘画方式简明扼要。我们提倡以简笔画的方式记录绘画规则,画面简洁、清晰,用数字标注顺序,辅以简单的文字。2.照片记录方式的融合。对于较复杂的游戏规则或绘画能力比较薄弱、表现有困难的孩子,鼓励同伴互助或采用拍照的方式,帮助记录自创棋类游戏的玩法和步骤。
(二)充满乐趣的“棋类讲解”
我们增设“星级讲解员”的岗位,鼓励幼儿给他人讲解自创的棋类游戏规则和玩法。每次顺利讲解完后,在“服务卡”上贴五角星,以示奖励。周末與幼儿互评,推荐“最佳讲解员”、“服务之星”。
(三)形式丰富的“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能有效的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具体如下:1.标注“专属”作者名。在幼儿自创的棋类游戏中,标注幼儿的名字,如:设计者、绘画者、文字解说者。2.制作设计师“一览本”。包括设计师的照片、简介、精彩瞬间。3.设置“邀请日”。制作“好朋友邀请卡”,邀请一些家长或玩得比较少的孩子共同玩。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老师,通过自创棋类游戏的开展,我们欣喜地发现,棋类区又开始散发新魅力。在快乐游戏中,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崔群.《幼儿园开展棋类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学,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