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2017-09-21周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26-01
“互联网+”是网络高度普及的一种新的思维形式。当今,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正不断向教育行业渗透,也可以说教育行业正力求在这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下,不断寻找新的拓展点。
在诸多教育阶段中,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和专一性更为明显。主要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职业教育更具有应用性,根据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校企融合,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理应借助先进的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互联网+”,拓展职业教育的生力军
职业教育对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根据地区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结合本地情况来看,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正搭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无疑是本地区发展的主力行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广阔的融合平台,对职业教育的拓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融合是跨界的,也是开放的。职业教育可以把“互联网+”作为自己的延长触手,从而完善自己的专业设置、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交流平台甚至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改革方向,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也是对“互联网+”大平台的高效运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就业率来确定方向,更多的应该是为社会建设输送即时有效的人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互联网已经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借助“互联网+”,要大胆的拓展自我发展方向,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走出教室、跨出校园,利用互联网将课堂开在随时随地需要的地方;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摆脱计划式的教学,通过互联網广泛开展调研、设计出定制课堂,专业技术课堂,让教学做到更精准地有的放矢;在教学时间上也可以打破朝九晚五的固定模式,通过互联网终端做到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互联网+”是一个活的工具,对于拓展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有更多的用途,需要广大职业教育从业者的不断探索、创新,让职业教育不拘泥于形式,更贴近于现实。
二、“互联网+”助推职业教育走向大众化
近年来,高效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毕业=失业”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反,整体来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并不低,随着人们对以上形势的理性认识,在高等教育学生总数中,职业教育学生数量所占百分比正在增加。职业教育入学门槛低、实用性强,使高等教育对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成为可能。对更多需要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的大众来说,“互联网+”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当前高中生的择校观念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首先选择知名院校填报志愿,填报不成功退而求其次才选择职业教育,这种择校观念往往重视了形式化而忽略了实用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才是激发自己潜能、施展自我能力的良好途径。“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这种新的途径逐步改变大众对教育的认识,转变大众盲从的择校观。多数的大众对于高深理论的学习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通过网络宣传、问卷调查等一些与大众简单快捷的沟通形式,针对就业制定出实用性更强的教育计划,人尽其才、学尽其用才是面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方向。用互联网平台承载更多的职业教育,广泛的推广到大众手中,将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的转型需要“互联网+”大平台
社会在发展中变革,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逐渐挤压了传统的工作形式。从工业社会到信息服务社会,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生活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是一个创新驱动力,是一个开放的融合平台。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来看,任何一个行业的转变革新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大平台,互联网具有高度的重塑性,信息革命、全球化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要对社会上已有的劳动力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高速变革的社会现状,还要改革教育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职业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其自身转型必须要实务的大前提下开展,与“互联网+”大平台融合共进是现实所需,也是必经之路。
“互联网+职业教育”即是对互联网平台的丰富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升华,能够对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学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互联网不完全等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先进的驱动力,“互联网+职业教育”将对今后社会的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周扬(1987.4-),女,山东人,汉族,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