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注

2017-09-21郭娟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个体人格道德

郭娟娟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自我创新和表现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个体 情绪 情感 道德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94-02

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过一句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启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关注人的核心理念呢?现就教学生活的几个案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关注、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一年级新生在音乐课堂上会把小手举得很高很高,甚至站起来想回答问题,为的是让老师能关注到他的存在,当老师没有叫到自己时,很多孩子会把小嘴嘟得很高,觉得老师没有关注到他,从而很失望。有的孩子在齐唱中会放大嗓门大声喊唱,为的是让自己的声音大一点、特别一点,让老师更加地关注到他的存在。这时教师做一个合适的引导,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温暖和激励。

去年我接手的六年级(5)班有一个孩子“半似清醒半似醉”,他在音乐课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风头出尽,有时他会在同学们唱歌时故意大吼几声。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引起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关注,通过班主任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异,而且把他丢给了舅舅抚养,他觉得爸爸妈妈不再关注自己,他希望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关注,于是就选择了“出风头、闹笑话”的这种极端行为。对于这种特殊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特别孩子,我们教师更应该对他们特别关注,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关注你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吧,这是心灵的渴望。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用“心”施教,用“爱”施教。记得一位音乐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不能成为教育。”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拥有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这样我们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

(一)关注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黯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

某某,六年级的一个胖胖的男孩,很调皮,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叫就叫,是令各科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孩子,某某虽然调皮但是我从一堂音乐课的故事情节表演中发现他很聪明,口头表达能力很好,我把这当成他的最大的优点一直鼓励他,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他从老师的鼓励中找到了自信,上音乐课时有了兴趣,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了,唱歌也有了信心,而且出乎意料地把竖笛练奏地很好,很光荣地参加了竖笛合奏队,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他“焕然一新”了,他在学习生活中变得积极、主动、热情了。

关注学生,给他们自信,他们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事实证明当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章志光曾说:“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的去努力的求知。”在新课改的大浪中,我们要以“兴趣”为突破口,以“乐”为源泉,这样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大家彼此都“乐”在其中。

音乐课若一味教唱歌曲,“一本书、一台琴、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学生对上音乐课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一堂好的音乐课,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如在学习力度的对比这一音乐知识时玩一个动作对比游戏,请学生做出和老师相反的动作,学生通过游戏会乐在其中,然后教师引出“强”和“弱”的对比这一主题,层层深入,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有了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音乐欣赏是抽象的,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動画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音乐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学生唱游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很好方法,比如在学习《雁群飞》这首歌曲时,根据歌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教师带领孩子们听着歌曲旋律在音乐室自由飞翔,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从模仿到创造,让学生兴致浓厚地在唱游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自我创新和表现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年级的小朋友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这时且慢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待他心满意足后自会上座位。当遇上小组演唱比赛时,有的学生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轻点再轻点”只会令学生情绪受到抑制 ,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除在唱歌前提醒学生用最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外,演唱过程中绝不做扫兴的事,唱后的评价也总先肯定学生的唱歌热情,然后自己再模仿学生唱得特别响 (喊唱)与自然响亮的声音,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听,学生不难发现,唱得太响感觉刺耳,不好听。这时,千万不要抑制孩子的表现欲望,而对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

在唱游课时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加活跃,有的孩子自由地编排着各种动作又唱又跳;有的孩子过于兴奋,胡乱地手舞足蹈;有的孩子选择观看别人的一举一动,在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的表现会更出色。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自由创造和表现。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音乐课堂教学,创新人格培养要立足于音乐课堂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人格塑造。

音乐课堂上一首好的歌曲、乐曲经过歌唱、欣赏,经过师生的分析,它可以是激奋人心的,可以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教师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歌曲《好孩子要诚实》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们要学习歌曲中小男孩诚实的好品德,有错就要改正;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通过音乐故事让学生感受爱、发现爱,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爱从而懂得奉献爱;又如歌曲《长城谣》,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观看抗日戰争的录象片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根据儿童的天性采用唱游课的授课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唱游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从唱游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从集体创编律动动作、伴奏节奏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样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了,也会提高其感受、创造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及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的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核心理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但是我们可以把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培养成有一定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

猜你喜欢

个体人格道德
以鸟喻人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跟踪导练(五)(2)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