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高中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2017-09-21刘秀丽
刘秀丽
【摘要】“高中生是生物课程的学习主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生物教学参与度也是主体参与思想的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够唤起高中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是新课改下的生物教改重點。本文便对提高高中生在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生参与 提高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50-01
近些年来,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以及培养高中生生物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号召,高考加入了一些考查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生物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生物领域的前沿成果的了解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的试题,这就促使生物教师与高中生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也必须要将制定提高高中生在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度的教学策略提上日程,因为只有在高中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他们才会积极探究生物知识、钻研生物实验、了解生物发展史。下面,笔者从强化互动、情境激趣、尊重差异三个层面,讨论提高高中生在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度的做法。
一、强化互动
传统的生物课堂一直是以教师单向传授生物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师生、生生之间几乎是“零交流”,高中生们习惯被动接受,几乎没有主动发言、主动学习的表现。为了提高高中生在生物课堂中的探究参与度,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需求,让学生们初步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使其有被重视的感觉,进而提升参与度。
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我准备以一些生物实例来让学生们以分析资料为主来进行学习,为高中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我以由于地球的生态环境与能源遭到了人类严重的攫取与破坏,所以各个国家都开始探寻第二个“生命地球”,对火星的水资源、光照条件等进行探索的科学资料为导入,并以“人类离开了水是否还能生存下去?动植物没有水可以生活下去吗?”这个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之后,我便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中与细胞中的水有关的信息。在学生们的自学活动结束之后,我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其中有一个问题十分有探究价值,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人们都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是不是女性身体的水含量要超过男性身体中的水含量呢?”我直接利用这个问题引入了“不同的生物体的含水量是不同的”这个知识点。
二、情境激趣
在提高高中生对生物教学的参与度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懂得以激趣来树立学生主体概念。其中,情境教学法能够在生物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兴趣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直接用情境来激发出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使其不用教师催促便主动投身于生物学习活动之中。
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课的伊始,我要求班级内所有的班干部站起来,讲述他们在班级中的功能与作用。学生们都不明所以,但是依然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发言。之后,我对学生们说:“如果没有学习委员、团支书、课代表,只让班长一个人管理班级,能管好吗?”学生们思考了一番,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个班干部都有着明确的职责,班长虽然是主心骨,但是需要其他班委的配合,只有大家合力分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听到学生们的发言之后,我直接导入本课主题:“对,每个团队都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才能有效运行,细胞是维持人体机能的基本结构,同样也需要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才能够维持生命体的正常运转,本课,我们就学习细胞器的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的知识。”学生们在前面说设置的“班级管理与班委分工”的生活经验中,已经自行总结出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理解细胞器的运转是十分有利的。
三、尊重差异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只是提高优等生的学习参与度。实际上,生物优等生即便是在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育中的表现也比较优良,他们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他们的自制力与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即便不用教师督促,也会自觉学习生物。因此,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中,教师所面向的学生是生物中等生、后进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高中生内化生物知识、形成生物学习能力等的速度与质量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的性格、爱好与求知点也是不同的,进而因材施教。
我们班有一部分中等生与后进生是十分不喜欢学生物的,他们对细胞、微生物等没有具体的认知,也无法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细胞。对待这部分学生,我常常会用学生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信兴趣,让他们在科学的实验结论中对科学产生好奇心,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来解难答疑,在实践中理解生物知识。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要充分展现生物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们在生物知识的发现与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更全面的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孙茜.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晓丽.高中生物学课堂生生互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