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2017-09-21林亚寿
林亚寿
【摘要】作业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延展、补充以及巩固,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知识重点等提升学习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升作业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程背景 小学数学 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18-01
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均呈现百花齐放的创新态势,极大程度推进了我国的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而小学数学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手段,对作业的有效性创新设计尤为重要。
一、通过作业形式多样化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
作业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通常被认为是为了巩固知识点而布置的相关习题。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尤其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后,数学作业作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学习形式,对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已越发趋向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促使当今数学作业已不单纯是一种做题形式,更是一种联系生活的动手实践过程。例如,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五年级上册“位置”这一章节的作业布置时,可采用绘制图形的方式打破数学作业传统做习题的固有形式。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学生平时常用的方格本上,在横边与竖边进行编号,再让学生观察教师实现准备好的一个物体,并发挥小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在准备的方格中进行绘制,从而使学生在对图形绘制的过程中巩固位置的概念。为了方便学生对观察图形的绘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尽量准备形状规整、位置确定方便的图形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作业对象。这种作业布置形式同传统按照书本习题进行作业布置的形式理念不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动手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型作业设计中更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果。
二、通过作业知识点的丰富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
在当今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单纯依据当天课程教学内容、数学学习重点进行作业布置的普遍现象。虽然,这种作业布置形式可以达到学生巩固学习知识点的作用,但是数学作为一项连续性强的学科,只根据本节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不利于小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系统学习。因此,利用数学作业知识点的丰富性,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应着重考虑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布置时,可在布置作业中融入多个正方体与长方体,让同学观察单独某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以及点线面关系的同时,加入本册“观察物体”中对立体物体的平面认知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在在得到多个物体立体组合的平面图后对点线面、长宽高结果进行测量,从而使小学生不仅在巩固了新知识的同时温习了旧知识,而且利于小学生在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中培养学连贯性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作业层次分明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
数学作为一种专业型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理解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想象力,然而在小学生中由于学习能力存在不同,导致在接收教师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时具有主观差别性,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快,而有的同学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常出现知识点掌握滞后性。针对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的客观现象,教师应对作业也进行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促使学生通过在针对性较强的作业中,达到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作用。例如,教师可对数学作业按照班级同学学习情况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称为A类作业,一类是针对学习能力中等,具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学生可称为B类作业,还有一类是对于数学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引导与普及数学基础知识为主的C类作业。例如,教师在对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进行作业布置时,可适当安排二元一次方程或多元一次方程的题目作为A、B类作业,对C类作业则以巩固本节课知识点为主仍布置一元一次方程,这种作业布置形式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既符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又可以提升全班同学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避免学生因数学作业太难而出现厌学以致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结果。
四、通过作业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较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拉近学生与数学距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作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至关重要。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数学作业布置时,可根据比例与学生实际的关系为出发点来布置作业。如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比例,这个场景可以使动画片、电影或电视剧中的场景,可以是自己家中的场景,也可是学校中的场景。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可对学生想要测量的比例场景进行调查,针对想要测量加大范围以及较高物体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可邀请其他具有同样想法的学生,通过组成作业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作业小组中学生应做好分工,并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作用。当学生上交作业时,作业小组可选出代表向教师汇报作业结果,对于位完成比例测量作业的小组以及个人,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并询问未完成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种作业小组形式不仅具有通过数学与生活联系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学生们共同完成数学作业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解决数学难题的自信心,更实现了对数學作业模式的有效创新,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创新要求,从而愿意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在数学这个知识的海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质量[1]。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业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较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应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作业形式不断进行创新,促使作业形式可以更加多样、丰富、层次分明以及充满乐趣,进而使小学生可利用数学作业达到数学知识的补充与延展的同时,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易慧.从作业负担到快乐作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J].小作家选刊,2015(2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