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2017-09-21韩丽娜
韩丽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11-0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达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联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鼓励学生在问题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疑问,这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这将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學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找正确结论,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对信息进行自由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
在教学二年级时,给学生出了一道动脑筋的题目:有一根20米长的木头,要锯成4米的小段,每锯一小段用3分钟,锯完这根木头用几分钟?学生列出了三种算式:
①20÷4=5(段)
5×3=15(分钟)
②20÷4=5(段)
5-1=4(段)
4×3=12(分钟)
③20÷4=5(段)
5×3=15(分钟)
15-3=12(分钟)
我让每个学生畅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学生当时争论的面红耳赤,这三种做法的同学都用粉笔代替实物进行了现场表演。通过表演同学们明白了第二种、第三种做法是对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过程。
二、提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
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小组合作探索研究,把学生心灵深处的欲望挖掘出来,转化为创新活动。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如:在教学 “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编成小组,小组内部展开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老师不管他们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对空间里的“东西南北”分得清,只要你对平面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搞得准,就是一个好的合作小组。
(2)培养组内学生共同创新的习惯。共同创新、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中多项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成功的愉悦。
如:十几减9教学为例,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子十个桃,盒子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个桃子中拿掉9个,要求边操作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2、3、……9,还是4个;有的说: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再把盒内剩下的1 个和盒子外3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子外的3 个,再拿去盒子内的6个,还剩4个。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了解了算法的多样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创新
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练习的内容有针对性、有坡度、有层次、有趣味。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自由空间,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此时我故意顺着学生的答案说道:“这道题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正好相等。”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您的说法不对。”而我却装着惊讶的表情说:“这明明是相等的嘛!是不是你弄错了?”于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不能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严密了。
教学中,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猜想,尽情地说,大胆地问,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