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联系
2017-09-21庞震强
庞震强
【摘要】随着我国对体育教育的日益重视及大力普及的今天,社会大众已经把健身与体育运动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倡导体育必须从小抓起,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教育群体是具有一定身心成长的青少年,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在全民体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高中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活剥好动,心思活泼好奇,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健康的知识意义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与观念,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从高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两者之间的联系,阐述探讨其中对高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青少年 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42-01
一、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
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坚守核心思想”健康第一”,因为体育教学不仅是对体育运动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培养教授,还要把日常健身的原理、健康饮食运动技巧、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护理等多方面完善的知识教授。健康教学则帮助学生们了解应用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素质行为健康等安全防护的知识。在高中阶段,这两者都是十分具有意义的内容,但不难发现,两者彼此之间具有相当多的共通指出,所以需要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应用。
从实际出发,把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在学生们体育教学的课程中,不局限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注重从室内转换到室外,通过亲身演示教导并给予学生们亲自动手接触的机会。健康教学课程不需要打乱体育教学的计划安排,可以灵活的在不同的体育课程中穿插融合在其中,有计划的分散安排或集中性的进行教学。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由于邻近高考,家庭与学校及自身的压力都非常大,每天日复一日在教师里进行学习很容易对学生们的心理产生负担与不良影响,而体育教学的出现正是大大缓解了学生们的压力,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习了解并梳理心理上的压力。
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融合授课外,还可以单独开办健康咨询梳理缓解学生们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不定期的开办体育与心理健康讲座,不仅可以普及体育运动的乐趣与提高身心素质健康的经验,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到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之间对成长的重要性。再结合日常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卫生教育相结和的相关课程等,全方位的房主学生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体育与健康意识,从而在不断的教授体育运动技能时不断教授让他们懂得如何运动这些知识保护自己提升自己,体现体育运动到来的快乐与身心成长,让学生们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和日常健康运动。
二、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联系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带动对健康教育的关注与学习。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充分的基础,所以体育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的性格与心理因素,并对学生们的爱好进行统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根据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同时内容上能够促进学生们心身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保证学生们在体育运动加强身体素质的同时通过健康教学的内容对身体锻炼及心理健康进行科学的培养。继而促进学生们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这不仅加上了身体素质的增长,对学生们培养自身自信、独立的自我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
其次,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单一注重理论或局限于实际运动教学方式,新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已经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及学生们成长的教育。但在此基础上必须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来保证学生们在日常训练中不受伤害并运用卫生健康知识保护自己,学以致用,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入拓展训练,帮助学生们主动体验相关内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潜能与喜好,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并克服自身惰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与能力。继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身心健康综合全面发展。
最后,适当的激励与肯定有助于学生们形成自我认同,对自信与自我价值肯定有充分的帮助。而作为教学教师,必须把健康第一与综合培养的责任进行担当,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作为高中校园,校方与教师们应对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充分的思考,建立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继而带动全校学生们参与到体育锻炼运动中来,在锻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与心灵成长。
高中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在即将面临高考的青春学子们是非常有压力和迷茫的,并在此情况下压力也是非常巨大。所以更需要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来灌输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缓解压力、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坚强的心里意识,这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宋伟伟.高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浅析.《学周刊》.2015
[2]郭海鸥.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6
[3]李中山.论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方法.《教育現代化-知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