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关联分析

2017-09-21杨敬芝

神州·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展示关联

杨敬芝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是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展示考古信息,考古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树立起全新的思想观念。本文就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工作对传统考古的依赖性进行分析,并探讨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关联。

关键词:考古工作;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关联

在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下,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国家与政府部门的关注,其中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当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成为了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的焦点。考古遗址博物馆是指重大考古发现的现场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办成的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严格的考古发掘规程指导下建设。但也要考虑到展览的需要,与田野考古“四面见生土”的要求不一样,要有所保留,再现历史的原貌。中国最早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当属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这是考古工作者對半坡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后有意识保留下来并建成的考古现场博物馆,在世界上也是建馆时间较早、影响较大的考古现场博物馆之一。

大遗址拥有悠久的历史,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物质结晶,考古工作的开展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和展示,不仅是对考古信息的传递也是考古成果的共享,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需要遵循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全面、系统的解释遗址所在地的文化知识与历史背景,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大遗址的作用。

1 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工作对传统考古的依赖性

1.1 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关系

在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中,考古工作是其中的基础,博物馆则是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考古的发现是为了保护考古遗址并建立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藏品则主要以遗迹和遗物为主,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角,完善的考古科研成果与发掘报告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他们希望揭开考古背后的面纱,让更多的历史文物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但是这项工作还任重道远,不仅要具备考古技术水平还需要有能够进行展示与传播的平台。早在10年前国际博物馆协会就针对博物馆的概念做出了全新的定义,考古遗址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一个为社会发展设置的非营利性机构,其宗旨是为了达到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展示出人类社会的各种物质以及非物质遗产。可以看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责任非常重大,考古工作要充分利用考古遗址博物馆这个良好的平台,更好的与公众之间来实现互动。

考古工作的质量对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有着重要的影响,考古发掘的遗址、遗物等等并非是简单的研究资料与藏品,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展品,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考古工作的窗口,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考古工作的印象。

1.2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要求

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来看,考古工作是在考古遗址博物馆成立之前的,一般情况下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无外乎两个因素:第一就是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有了重大的发现,或者在发掘结束经过文博专家、考古发掘者等一致认定具有重大的发掘意义,如果发掘后进行回填很难让公众看到,而利用考古遗址博物馆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对于某个遗址在之前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虑建立考古博物馆在发掘之后就及时的回填,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部分学术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材料很难解决,于是考古人员需要借助这次发掘的机会重新获取新的材料,建立考古遗址博物馆。对于第一种因素而言,在发掘过程中需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来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但是往往难以对挖掘提出其他的要求;后一种因素则可以提前进行规划与设计,在发掘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可以更好的掌握主动权,满足考古工作的要求。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保管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挖掘出来什么文物都需要移交给保管部门,与之相比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陈列更加科学。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需要依靠考古发掘的各类实物资料,如图表、影像、文字资料等,由于多数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策划工作都是由非专业的考古学家完成,在策划内容时需要依靠相关的专著论文与发掘报告,以此来获取出土遗物的信息。对于遗址博物馆设计人员而言,由于设计工作与今天相距甚远,要达到形象、生动的设计效果,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考古工作研究成果,特别是科技考古报告。

2 考古工作人员的展示意识

在很多的社会大众眼中考古工作都是遥远、神秘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提出考古工作的大众化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2.1 考古人员应该具备的展示意识

之所以部分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设置存在问题,大多是由于考古工作者自身的意识问题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考古人员必须要具备正确的展示意识,有全新的传播理念,可以端正自身的收集、采集、取舍标准,树立起正确的研究方向。在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时需要采用介入式采集的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要求,收集可以满足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资料和物品,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多在考古挖掘结束后才进行,导致展览工作人员的参与机会很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古工作者必须要树立起先进的传播意识和思想。

2.2 考古工作者传播思想的变化

在田野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需要树立传播的思想,但是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在自身职业的限制下,其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挖掘报告与简报的编辑上,这种传播方式实际上是非常狭隘的。作为考古工作者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思想,意识到自己在开展考古工作中时面临的对象应该为普通公众,为策划人员、教育服务人员提供资料支持,为考古意识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支持。

考古遗址博物馆是当代博物馆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数量与综合素质都在日渐上升,然而受地理位置、展示本体、研究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公众关注度明显不及艺术、自然类博物馆。为此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协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等组织都在积极探索,试图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项目,提升遗址类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尚需长时间努力,但博物馆工作者可将自身的意志与希冀发于心而落于行,以具体的、恰当的设计方案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得更淋漓尽致、更符合受众的认知心理,让人性化展陈设计成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共宣传的有效途径和与观众增进互动的直接举措。endprint

3 提升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关联的方法

3.1 意识形态的方法

①具备统筹的思想观念。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考古发掘是考古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够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支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考古挖掘前避免出现“发掘未动、规划先行”的现象。需要先制定出完善的发掘计划,遵循学术研究与展示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统筹合理、积极推进,寻求多个学科的合作和支持,发掘队伍不仅要考虑挖掘工作还要考虑到后续的保护工作。

②树立起相关的课题意识。考古发掘者还要具备课题意识,了解课题的提出方法、研究措施与解决方案,始终具备课题的意识,是否具备这一意识是判断考古发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一个标尺。考古学界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的进行规划,主动参与到遗址保护与发掘工作中,提高考古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有利环境。

③牢记考古发掘信息。考古挖掘工作可以取得何种成功,不仅仅是看考古工作挖掘出的文物类型,更为重要的是挖掘方式的执行,考古人员要摒弃传统的“挖宝”思想,用“挖土豆”的方式开展工作,获取更多的一手信息。考古发掘的关键就是要获取到必备的考古信息,考古发掘遗物收集标准应该是物品的信息,并非物品的价值。对于考古发掘者而言,要树立起信息思想观念,以信息为标准收集文物,这样才能够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展品。

④记录考古发掘过程。就现阶段来看人们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看到更多的就是发掘出的遗址和遗物,这属于考古发掘的一种结果,而更为理想的方式就是将考古的各个细节过程展示出来,呈现出完整的过程。除了要发掘田野中的各项材料之外,还可以通过图象、视频的方式将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收集场景,这不仅是考古发掘工作的存档,也是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的特色展品。随着技术的发展考古摄像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记录了整个考古过程,可以让观众对考古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拉近观众与考古工作之间的距离,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

⑤注重保护工作的开展。关于考古保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在田野发掘工作上不仅要思考发掘的方法还要考虑到后续的问题,发掘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保护好遗物与遗迹就是保护好了信息载体,就可以获取到更为全面、系统的信息。

3.2 注重展示报告的编写

考古工作者还要及时有效的完成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一手资料,这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①及时出版的原则。在考古发掘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整理和研究,避免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考古报告的编写和出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报告是资料的整理结果也是对发掘过程的一种回忆,如果两者时间相距过久,记忆会逐渐模糊,继而给报告编写造成困难。从使用者角度而言,无论是与之相关的学科还是考古遗址博物馆都离不开及时权威的考古报告。

②通俗易懂的原则。考古报告是对遗物、遗迹的详细描述,应该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做到客观、准确、全面、详实,不能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在对发掘资料进行分析、消化、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报告。考古报告的编写一般是由领队组织人员完成,是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应该优先考虑的资料,如果报告失真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考古报告需要全面、系统,如果没有将资料公布于社会大众,发现信息却又丢失了信息往往很难反映出系统的考古学文化。

③利于展示的原则。考古研究工作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起到公众教育的作用,古代遗物埋藏于地下,很多遗物被腐蚀,剩余部分尚未完全被发掘出来,发掘采集的过程也可能没有全面的反映在报告中。田野发掘报告并非简单的脚本策划,更不是论文和专著的堆砌,考古研究成果与考古报告应该是一种基础性的学术资料,考古遗址博物馆就是将此类资料进行成果化展示的场所和渠道。

④订单式研究原则。订单式研究就是根据需求来下订单,提出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各项需求,让研究工作更加具有侧重性和针对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好多学科合作工作,引进各项学科研究和方法,加强与友邻学科的交叉研究并进行及时的总结,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决。

4 结语

鉴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原址性——不仅展示文物,也展示遗址,诠释遗址、文化和考古本身,及其在激活文化遗产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文博考古界也应该加强对其研究和倡导,政府方面应当重视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包括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它们的在地性、地方性必将使得其和经济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文化保存、复兴及民族文化发展会具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也是重新发现和认识地方和民族历史、重建现代社区认同与智慧地球的有力的推动者。

尽管遗址博物馆学在我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况且在国际博物馆学界,遗址博物馆学尚为一个新兴课题,还需大量时间来验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过遗址博物馆学的建立本身就属于博物馆学者思想意识上的一大进步,它强调了遗址发掘与文物展示间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代表着新时期文保工作的发展方向。

与历史学及考古学不同的是,“博物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和物的关系”。以往的博物馆工作更多地倾向于展示物本体的研究,有些忽略了参观者的主体地位,而目前博物馆正处在从以文物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型的关键阶段,体现出服务于社会的责任使命感。从根本上讲博物馆的发展不是博物馆学家或政府部门这两方面力量推動的结果,其前进动力主要来自观众和以观众为代表的社会,故而现代博物馆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价值与公众形象,乐于与参观者进行互动以强化其对展览的积极印象。作为博物馆大军中的重要一员,考古遗址博物馆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让自身服务意识与工作水平更加贴近公众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勤,甘洪更.论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水环境建设[J].文博.2017(03)

[2]鞠振义.试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考古工作——以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

[3]王贵祥.元哈刺和林佛寺兴元阁可能原状探讨[J].建筑史.2017(01)

[4]杭侃.更好的展示,更好的考古遗址公园[J].世界遗产.2015(07)

[5]王玉,王凤奇.浅谈考古遗址公园的文物展示[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

[6]Mirjana Roter-Blagojevi,GordanaMilo evi,Ana Radivojevi,范佳翎,陈曦.将考古遗址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加以复兴和展示的新方法[J].南方文物.2013(01)

[7]李乌力吉.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初探[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8]乔珍.重现一个繁华如初的楚故都——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访[J].中华建设.201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展示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基于广义关联聚类图的分层关联多目标跟踪
智趣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