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2017-09-21余玉萍

神州·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管理新课程

余玉萍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对于中小学生的管理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学教师都希望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从而在缓解紧张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不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而且应该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得制度能够全面的为管理服务,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希望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班级作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约束作用。因此适当的班级管理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督促他们保持课堂秩序、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处于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端正他们的生活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其后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现阶段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进行全面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一背景下,不仅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思维都做出了适当的调整[1]。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他们希望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就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出发,为学生的发展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争取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确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教师是课程的权威,是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学生天性的释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几乎是一种空谈。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班级管理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指令无所不从,只要是教师吩咐和安排的任务,不论对与错,学生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师生观,颠覆了传统 “学生毕竟是学生”的观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必须要转变旧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自由、尊重、同情、关心、信任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对教师在班级管理或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提出改进意见。教师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交流和沟通,学生的意见可以被听取和采纳。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呼唤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真诚和爱心托起学生的明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创新班级管理制度

(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

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2]。班集体建设,不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生迟到、上课吃零食、不专心听讲等行为依然存在。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教师制定班规来约束学生行为的做法是不够的。良好的班级秩序,需要师生的共同维护。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明确赏罚措施就十分有必要了。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共同遵守的班级常规[3]。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通过制定班规班纪,反思和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端正对班规班纪的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这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行为约束,而会理解班纪班规是大家应该时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二)班级管理以服务为主,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班级管理不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管理更好的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管理看成是一种服务,小学班级管理不再是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小学生不会在班级管理中感受到恐慌。其次,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从长远考虑问题。这种管理理念之下的教育,应该更多的赞扬和激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帮助其树立信心,找到闪光点,实现个性发展。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过去的小学班级管理评价,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考试成绩往往被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4]。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客观、公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也呼吁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教师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充分的尊重这种差异,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本着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促进下的班级管理,才有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李雪雁.试论小学班级管理[J].甘肃教育,2016(8):24.

[2]黄旻雅.论新課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观[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16,(5):32.

[3]刘雄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10):58.

[4]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J].江苏省教育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2016,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学班级管理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