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感官体验在初中音乐课堂尽情绽放
2017-09-21江雯
江雯
案例描述:
看到上图这张图,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这是在给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上课吗?更有人可能会用一个字形容:晕。而这个课件的制作者本人我,在上这个内容之前,却完全没这个意识。
这节课是为参加区里的优质课评比而准备的第一次试讲,内容是八年级下册《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赏析。我定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记住音乐主题,理解变奏手法。难点是能够根据旋律尝试创作1-2个小变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变奏手法,所以我把能想到的音乐要素都列在了表格里,想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自己找到答案。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在共同欣赏并分析了主题的各音乐要素之后,我把接下去的六个片段任务交给了各小组去完成。前两个变奏学生听得比较认真,还能跟着我的节奏回答一些,可播放到变奏三,有些学生已经坐不住了,有窃窃私语的。播放到变奏四时,突然有个调皮的学生说了句:“怎么这么长!”又有一个跟腔的:“好无聊啊!”,有些甚至直接趴在了桌子上……我并不理会,依旧按原来的教学安排进行。可是接下去的效率就非常低了,到创作环节,甚至只有个别几个女生在那动手写写,其他人干脆来一句:“我不会”。
这么优美的音乐,为什么学生会听不下去?是学生音乐素养太差么?答案很明显,不是。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兴趣。“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这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明明背得滚瓜烂熟,可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时候,我却忘得一干二净!
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既对这段音乐感兴趣的同时,又能关注到音乐和特点和感受音乐的美呢?我做了以下调整:
首先,是教学的重点做了调整,我将其调整为以了解变奏曲作为重点。以能即兴创编小型变奏曲作为难点。
接着,我的教学思路也进行了调整:我将其主要分成三大块:赏鳟鱼——探鳟鱼——变鳟鱼。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我先自弹自唱了艺术歌曲《鳟鱼》,在学生学唱主题之后,我先自己编了两个小变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形象的鳟鱼,什么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学生七嘴八舌,但很有条理。于是,我让孩子们总结三个版本的鳟鱼主题中,哪些音乐要素会变?什么音乐要素一直没有变。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主旋律没变,节奏、速度、力度、节拍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出示了变奏曲的定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接着,我给学生分别播放了变奏一、变奏三和变奏四。改变了表格式的模板,我把幻灯片的背景画面修改成了池塘,将各种情绪做成了鱼形图片,在播放音乐时,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情绪,然后又通过一些体态律动、师生的合作表现来总结归纳作曲家在节奏、主奏与伴奏乐器以及旋律上的特点,在一遍遍有意识的聆听与演唱中,学生对这三个变奏的印象也是非常的深刻了。我把总结的各个特点打在了一起,让学生说说分别是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我再让学生根据鳟鱼主题旋律,分组创编不同风格的鳟鱼,学生有了之前的基础以及反复的演唱,再创作的时候就容易很多,很多学生都举手要展示自己小组创作的作品,有的展示了“奔跑的鳟鱼”,有的展示了“大腹便便的鳟鱼”,有的……整节课在歌声和掌声中结束了。
这节课最后获了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反思整个备课、磨课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节好的音乐课,并不只是为了学生能学到多少音乐知识,而是应该通过音乐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初中课堂上,多感官体验的音乐教学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结合这节课,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多感官体验来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的。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引起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交织的产物。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如:在学唱了《鳟鱼》主题旋律后,我设计了几种不同情境下的鳟鱼,用了不同的速度、力度及节拍来表现,让学生猜猜这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鳟鱼,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都能用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来描述这种形象的鳟鱼。我又让学生来模仿这种形象的鳟鱼唱一唱,学生唱得可带劲了!
同时,在分段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时,我将画面设置成一条美丽的小河,河中的5条小鱼上的文字正是五个变奏的情绪,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律动体验,提升兴趣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关键的青春期,他们思想单纯,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特别是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体态律动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特殊体验转变为认知和感受,促使学生纯真的心灵与优美的音乐相互融合。
在欣赏变奏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互动演奏和弄清,我用了两种打招呼的手势分别让两大组的学生来表现,学生不仅要仔细听这个节奏型,还要能听辨出乐器的音色,虽然这两个乐器的音量并不大,但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学生对这种用打招呼的方式表现乐器也觉得非常新鲜。在欣赏变奏四时,我也同样用了律动来表现卡农式进行的旋律,学生在律动中很容易就明白了卡农是怎回事,甚至还有学生说出了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现。学生的回答真是给我惊喜。
当然,体态律动也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所设计的体态律动需要以音乐作品为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聆听和欣赏音乐的本质,只有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设计,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体态律动能够真正的表现音乐作品。2、在设计体态律动过程中,需要符合音乐作品的风格、节奏、旋律、情感和态度等,尽量做到体态律动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三、实践体验,探索乐趣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尝试创作小变奏,我的实践体验分三个步骤,1、初步感知体验:由教师弹唱的歌曲《鳟鱼》,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流动的钢琴声带来的活泼快乐的鳟鱼,然后通过学生的演唱,来表现这种形象的鳟鱼;接着,通过聆听老师演奏的《鱒鱼》主题,让学生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以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然后集体模仿表现这些鳟鱼形象,最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聆听-分析-演唱-总结,初步得出变奏曲的定义。
2、师生合作体验:在欣赏变奏三时,我让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演唱主题旋律,而我用钢琴演奏变奏三的伴奏声部,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很快就发现了其实演奏鳟鱼主题的乐器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钢琴快速流动的音型来表现鳟鱼紧张不安的心情。
3、创作实践,探索乐趣:我的最后环节曲名为“鳟鱼变变变”,每组随机抽取一个鳟鱼形象卡片,然后小组讨论,将鳟鱼主题改变成相应的变奏曲。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们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是最为积极踊跃的,每个组在讨论过后,都想上台展示自己创作的《鳟鱼》。我还让其它小组来猜猜他们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鳟鱼。有的小组甚至提出了更好的改进意见。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已经从被动的学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他们已经从中找到了音乐的乐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