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7-09-21刘华静
刘华静
【中圖分类号】R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2
1 前言
大多数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病因不明或病因复杂,缺乏特效治疗,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甚至经久不愈。因此,对于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护理更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2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90例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
1)年龄18-50岁;
2)能坚持每周复诊并治疗;
3)同意治疗前后进行SCL-90、SDS、SAS测量;
4)文化程度能够完成问卷调查内容。首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所有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
随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0-48岁,平均为35.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20-49岁,平均为3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3 心理护理
3.1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
患者患病后,其社会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突然改变,患者往往难以立即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心理至最佳状态,使其有利于治疗和康复。心理护理不仅能促进康复,还能提高护理效果。科室于2006年成立心理小组,人员共5名医护人员,其中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4名,均在皮肤科病房工作5年以上,专科理论扎实,对心理护理有浓厚兴趣。小组成立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组内人员的培训,现1名护士已取得初级心理测量师资格证书,其余4名均多次参加各种院内外心理护理培训班。
3.2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帮助患者摆放物品,耐心详细的介绍病区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而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发放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对经评估有轻度或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由心理护理小组成员成为其责任护士,负责其在院期间的护理工作,同时尽量避免抑郁患者在同一间病房,以免相互影响。
3.3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信息,嘱患者减少对皮肤的搔抓,避免使用热水及肥皂烫洗;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低脂肪、低盐,嘱患者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等,并解释清楚相关行为的目的。为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使其生活起居规律,并讲清其重要性。嘱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不感觉到累为宜。责任护士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善于倾听,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患者的心理变化等。通过倾听患者的诉说,护理人员做出正确评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做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在交谈中,护士要透露出对患者关心、爱护的意识,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对积极的想法给予鼓励,对消极的意识或思想包袱应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并往积极的方向引导。由于此类疾病易反复发作,家属对患者的痛苦多数习以为常,关心不够。医护人员应优化患者的支持网络,帮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亲戚间建立和谐关系,向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对疾病治疗及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家人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能体验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激发其对生活的期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回归社会的勇气。
3.4 行为疗法
(1)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训练患者腹式呼吸,让患者放慢呼吸,同时让患者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平静,放松。
(2)对于中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干预过程中指导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以缓解其紧张情绪。选择安静的环境,使患者保持平静与安静,精力集中;嘱患者闭上眼睛,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先深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使患者完全安静下来;指导患者放松,嘱患者在吸气时紧张肌肉,呼气时放松肌肉,交替进行。
3.5 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坚持用药及定期检查的重要性,不随意增减药量,避免使用医嘱以外的药物;做好防范措施,定时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平素穿着的衣物宜以宽松及棉质材料为主;加强患者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如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反复及病情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以及担心等。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寻求社会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护理人员对在出院时仍存在轻度和中度焦虑、抑郁患者建立出院随访机制,每2周电话随访,每季度家庭访视。
4 讨论
过敏性皮肤病指的是因为过敏原造成的皮肤病,可分为接触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吸入过敏原以及注射过敏原,每一种类型的过敏原均能够导致相对应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中包括湿疹、荨麻疹以及皮炎等。这种疾病年龄跨度非常大,从儿童一直到老年人都可以发病,因此,从当代医学模式观点而言,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当中,床护理干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对病情恢复和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报道表明,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促进病情的恢复。本文结果显示,在出院时的轻度以及中度焦虑和抑郁的患者明显低于入院时,和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5 展望
在我国当下的医疗中,皮肤科门诊患者较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否则就难以完成工作。所以在诊疗中,医生几乎很难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甚至起码的心理关怀都无法做到。就目前文献报道来看多是由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简单的心理干预;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干预的手段也较为简单、单一,故效果一般;同时皮肤病存在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皮疹就诊时不典型,有些皮疹仅凭肉眼很难判断,必须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才可以确诊,医生很难一下就说明病情、诊断和预后问题,往往使用宽泛概括和不确定的语言交待病情,部分患者得不到确切答案,就不能理解和接受。所以医患关系就可能出现紧张。改善医患关系,争取病人信任,提高治疗效果,这是医生最终极的追求。
所以作为一名皮肤科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治疗时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疾病的社会及环境因素,从各个层次满足患者的需求,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展望未来,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是大势所趋。在皮肤病的治疗中,笔者也在尝试精神科医师与皮肤科医师携手合作,对患者进行深入全面的心理评估,对有心理疾患的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不仅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李晓乾,毕育学.皮肤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6,15(1):164-165.
付强.皮肤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农村卫生,2016,9(11):94-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