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比较研究
2017-09-21杨万松
杨万松
(滨湖实验学校,安徽池州24700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比较研究
杨万松
(滨湖实验学校,安徽池州247000)
系统分析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分布及其结构,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发现,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涉及面与当代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一些具体素养的提及频率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课程标准的修订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整合性和衔接性。
核心素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 引言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核心素养模型。基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自2015年初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显著标志的课程改革方向,以此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新征程。
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有培养目标上的意义,又有教育理念上的意义。课程专家张华认为,“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1]。这种新的课程观需要我们从目标到理念等多角度对现行的课程框架和课程实施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反思,这其中一个中心环节就要对课程标准进行全新的审视。现阶段,这种认识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有学者呼吁,“借鉴国际社会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开展对核心素养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修订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建构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已迫在眉睫”[2]。
我国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2011年重新修订的。从2016年秋季开学起,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也同时投入使用,这表明本学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先行义务教育其他学科一步而全面展开了。着眼于这一课程改革与发展形势的需要,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内容分析与研究,试图揭示该课程标准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分布情况,反思其在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为下一步的课程标准的全新架构或重新修订做一些思考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核心素养指标
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组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组,拉开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该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整理和界定了36种核心素养指标,并对每一种指标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表述[3]。本文所确定的核心素养指标即来源于此。
2.2 数据来源
本文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研究的全部数据引用自林崇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的第五章第二节“现行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分布”。该书是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性成果之一,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其中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19门,高中教育16门)中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化地提取与分析,其详实的数据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充分利用以上现行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分布数据,通过比较36种核心素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部的提及频率及分布比重,以及与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多角度地考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并对比较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3 结果分析
3.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统计与分析
表1中的数据反映出,在36种核心素养指标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及了26种核心素养,提及的种类占总指标种类的72.2%,这一比例居义务教育19门课程标准的并列第二位(义务教育19门科的平均数为21.1,占58.5%,),也高于高中16门课程标准近10个百分点(高中16门课程标准的平均数为22.6,占62.8%)。这说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在整个基础教育的课标体系中显得较为突出,其涉及面的要求与当代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表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统计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表1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提及次数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法律与规则意识、伦理道德、健康素养、沟通与交流能力,这与想品德课程四大教学内容——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有较高的契合度,只是国家认同素养的提及次数(共9次,居第九位)稍显欠缺。应该特别指出,表中居第一位的法律与规则意识素养,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需要是保持一致的,能够适应“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重大课程变化的需要。
表1中未提及的素养有10种,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计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解决能力、公民意识、生涯发展与规划、冲突解决能力、反思能力、艺术与审美能力、安全意识与行为。就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关联性而言,上述未提及的10中素养可以分为三类:关联性较小的,主要在其他专门学科中培养的素养,如语言素养、数学素养、艺术与审美能力;关联性一般的,通过各学科加以培养的素养,如计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解决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关联性较大的,应重点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加以培养的素养,如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与行为。尽管这些未提及素养种类的确定与项目组研究与分析的方法有关,但至少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初中思想品德程标准在培养素核心养的要求上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与行为两种素养的要求需要加强。
3.2 初中思想品德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比较与分析
表2 初中思想品德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总体比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及核心素养的总次数为199,居义务教育19门课程标准的第十五位,约占义务教育学科平均数的80.9%,占高中学科平均数的63.4%。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基础教育的课标体系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及频率上还明显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表3 初中思想品德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分项比较
表3选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及次数居前十位的核心素养,按提及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并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相应核心素养进行比较。从表中不难发现,这10种核心素养在两者的排列顺序和百分比有较大的出入,这反映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如思想品德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健康素养,这是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但在学习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主动探究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要指出的是学习素养,总体上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标准中的提及次数都居第一位,体现了我国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视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学习素养的培养,而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35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初中思想品德提及学习素养的次数为最少,居第三十五位,表现为提及次数的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学习素养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能力素养,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联系密切,在思想品德课中不应出现与其他学科有过大差异的现象。
3.3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素养的比较与分析
表4 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比较
表4选取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提及的20种核心素养中的前十位,按提及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并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相应核心素养进行比较。表中可以看出,社会参与和贡献、自我管理、实践素养、国家认同4种素养在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排列位次变化不大,都相对靠前一点,表明两种课程标准都很重视上述4种素养的培养,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承接性;另一方面,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素养、法律与规则意识、价值观、公民意识6中素养在两种课程标准中的提及比例和排列位次差距十分明显,这既反映出这两种课程标准本身应有的差异性,但也反映出两者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例如,通过上述数据的比较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学习素养提及数不到高中的1%,这再次看出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培养学习素养要求上的严重忽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素养、价值观、公民意识4种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却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
4 讨论与建议
尽管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用的时间不长,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已经显得有些滞后。目前,有关研究机构已经呈请教育部开展了“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依据上述的比较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应特别注重以下三点考虑:
4.1 整体上,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本文所引用的36种素养是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基石,理应承担起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其课程标准建设也必须重视体现所有的核心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在核心素养提及的涉及面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为两个基本点,在顾及全面素养培养的基础上,突出本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其二,在核心素养提及的整体数量上应有所增加,要保持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平均数水平。
4.2 横向上,注重义务教育学科之间核心素养培养的整合性
核心素养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引擎与动力,高于单一的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跨学科的。李晓东认为,“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试图通过各学科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5]。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构应十分注重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与协调,既要增加本学科相关素养培养的权重,又要克服学科本位的不良倾向,注重各学科共同承担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创新与创造力、计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解决能力、生涯发展与规划、冲突解决能力、反思能力等,让学科间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融合落到实处。对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视的工具性素养,如学习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和实践素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应提高到足够的位次。
4.3 纵向上,注重初高中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衔接性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具有非常相近的课程性质,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现代公民基本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共同的德育任务。虽然二者是分阶段进行的,各自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过程,相互之间是连续的、顺畅的、贯通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承续性和学科内容的衔接性,不能出现因相互之间的跨度过大而导致衔接上存在一些障碍,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割裂。对于高中思想政治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如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素养、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有所提及,还要提高关注度,提高培养的要求,打好相应的基础,以确保初中学生对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适应性。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0-13.
[2]何玉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6(9):20-27.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晓东.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中国教育报,2016-5-25(9).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32
A
1674-1102(2017)04-0156-03
10.13420/j.cnki.jczu.2017.04.039
2017-05-25
杨万松(1966—),男,安徽贵池人,滨湖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