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全程纪实长效机制的思考
——基于安徽省41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2017-09-21王晖
王 晖
(巢湖学院党委组织部,安徽巢湖 238000)
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全程纪实长效机制的思考
——基于安徽省41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王 晖
(巢湖学院党委组织部,安徽巢湖 238000)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入党动机多元化、选拔标准模糊及党员考察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41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产生的数据和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高校;大学生党员;全程纪实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在党员队伍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使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在校大学生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存在着入党动机差异较大、党员教育管理跟不上、基层党务工作者匮乏等现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诸许多新的挑战。
1 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笔者参与了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干部处于2013年9月开展的以安徽省属大中专院校为样本框,采取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的全省范围内的41所高校(其中公办本科高校29所、民办本科高校5所、公办高职院校5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678份,回收有效问卷46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47%。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呈现出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1.1 主流呈现为健康向上的趋势,消极型动机占有一定比例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知识风暴的同时,信息的多元化也使得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思想产生波动,虽然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在入党的信念上容易发生变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不够坚定的现象。在抽样调查的数据中,74.11%的大学生选择的入党动机是“信仰型”,由于抽样中有近有82.79%的大学生都是经过党校学习和党组织考察谈话,所以总体来说这些学生都能够端正思想,以肯定自我和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为主,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4.94%的学生入党动机是“从众型”,表现为没有主见,看到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也跟风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想法;7.63%的学生入党动机是“功利型”,表现为出于想通过入党抬高“身价”,在毕业时得到好的就业或晋升机会,把入党作为追名逐利的政治阶梯;而接近2.57%的学生则是“虚荣型”,变现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信仰不明确,仅仅是因为面子问题而选择申请入党。
1.2 入党积极分子阶段教育和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缺失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阶段性教育和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不良影响:一是党员考察流于形式,工作的严肃性不够。现在大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庞大,高校学生党支部难以对所有的积极分子的考察做到面面俱到,入党培养联系人也只是形式而已,难以完成真正的培养和考察的任务。如此,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会从根本上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另外,对于学生入党以后,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错误,不受处分,都能够按期转正。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入党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入党前表现尤为积极,入党后消极松垮,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消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从调查结果显示看,59.77%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情况是“前后一致,模范作用好”的,有34.18%的同学认为“基本一致,模范作用稍差”,还有4.25%的同学认为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不一致,没有起到模范作用”,还有0.53%的同学眼中,我们的学生党员队伍里存在极少数“入党后不如普通群众”的现象存在。二是大学生对党员选拔的标准认识模糊。调查结果显示,有3.53%的大学生认为发展党员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认为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只有学习好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4.68%的大学生认为要以“社会实践能力”为首要标准,认为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为班级做贡献是才是符合标准的;还有59.58%的大学生认为“道德品行”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党员标准应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
1.3 党务工作人员匮乏,基层党建工作缺少抓手
从调查结果显示看,38.24%的同学认为由院系党员领导干部或党务工作人员担任大学生入党培养联系人更合适,有43.93%的同学认为党员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入党培养联系人更合适的,还有16.99%的同学认为优秀学生党员合适担任大学生入党培养联系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专职教师等担任,他们都不是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而且自身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繁重,平时主要进行学生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无暇顾及党建工作,而且他们工作前的专业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大相径庭,缺乏党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较好的指导基层党建工作。此外,他们大多是年轻的教师,自身的学历提升和职称的评审耗去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党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水平难以较快地提高。虽然有些高校选择一部分觉悟高的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但是学生党员流动性大,大部分学生党员刚刚熟悉了基层党务工作就面临毕业的压力,需要分出大部分精力去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支部工作开展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效果不明显。
2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全程纪实长效机制的构建
2.1 正确引导入党动机,把握好“选苗”阶段的全程纪实
2.1.1 要坚持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确定发展对象,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否自觉为党的纲领而努力奋斗。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印发的《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中也指出,“确定学生发展对象,还要看是否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向上,表现突出。要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注重把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相结合,防止简单地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条件。”所以各基层党组织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明确拟发展学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注重考察对象“团内推优”环节,重视“群众满意度”调查;加大支部考核力度;增加系党委考察环节,从入党动机、对党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的掌握、学业成绩、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参与公益等多个方面对培养和发展对象进行全面考察。
2.1.2 要重视培养,建立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坚持“因变而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创新教育形式,加大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建立经常性培养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积极开展新党员培训工作,举办安徽大学新党员网络培训示范班,要求每个学生党支部推荐一名新党员参加培训,同时鼓励将好的培训内容带到各分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加以学习。
2.2 配齐配优基层党务工作者,做到党员培养全程纪实
高校在培养确定发展对象时可以通过全程纪实的方式对培养发展全过程进行详实记录,针对发展党员工作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这就要求支部建设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选派能力强业务精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从而确保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组织保障。在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由年轻骨干教师党员或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支部建设中担任支部书记,全面负责学生支部的各项工作,由学生党员担任相应支委,协助书记开展工作,让学生党员全面参与到组织发展工作中来。
党员培养全程纪实是通过填写《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表》形式,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各基层党支部从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以写实的方式,据实对其在发展党员期间的各个阶段、环节进行记录,一人一档。由于全程纪实机制做到一步一审、一事一记,使每个环节、程序和时限都符合《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规定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党员发展过程的严肃性。党员档案是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部分和党员个人的重要档案。预备党员转正后党支部应当及时将《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表》作为发展党员工作文书资料,随《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转正申请书和培养教育考察材料建立党员档案永久存档。
2.3 完善党员发展监督机制,确保全程纪实的顺利推进
2.3.1 要规范程序,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公信度 坚持党员标准,严把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关、发展党员的审批关、预备党员的转正关,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禁突击发展。坚决杜绝发展党员程序不严或变通简化程序的问题,将发展党员工作步骤进行分解,明确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责任。把监督的范围扩展到党员群众,做到发展党员工作的各个环节看得见、摸得着,做到程序操作“阳光化”,发展过程“有形化”,教育影响“辐射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党员工作的人为因素,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公信度、公开度。
2.3.2 要完善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进一步完善推优制度,做好党团组织的“推优”工作衔接;加强公示制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坚持集体讨论、逐个审议和表决制度;坚持预审制度,认真审查入党材料是否真实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完善票决制,统一制定表决票样,明确票决范围、表决程序,当场公布结果,形成票决报告;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了党支部、各级党校、培养人、谈话人、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及其书记等责任主体的责任和要求。对于不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发展党员工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发展党员工作失误的行为,坚决追究基层党组织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党员发展“全程纪实”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将全程纪实工作与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相结合,主动思考和谋划党建工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2],使党建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探索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一套组织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学生党员的质量。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2(1):4-11.
[2]胡苏.“虚功”变“实功”“压力”变“合力”—“ 全程纪实”制度破解基层党建工作责任难落实问题[J].当代江西,2015(4):30-31.
[责任编辑:周芳]
D262
A
1674-1102(2017)04-0036-03
2017-02-12
安徽省2014年度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4jyxm330);巢湖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WY-201513)。
王晖(1983-),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党委组织部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3420/j.cnki.jczu.2017.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