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旧地安国禅林
——荆楚名刹古观之安国寺

2017-09-21崇谛

民族大家庭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国黄州禅师

文/崇谛

宗教

东坡旧地安国禅林
——荆楚名刹古观之安国寺

文/崇谛

编者按:安国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城区,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刹。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载,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始名“护国寺”。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御赐“安国”寺名,并赐玉印一方,其阳篆字曰“敕赐唐代祖庭安国祥林之宝”,至今仍藏于寺内,为镇寺之宝。自此,安国寺声名远播,成为江淮乃至全国名刹。该寺历史上规模宏大,相传曾“骑马关山门,敲锣开斋饭”。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安国寺内建青云塔,又名“文峰塔”“南塔”,俗称“宝塔”,塔高40余米,七层八角,塔顶西北侧长朴树一株,枝叶茂盛,成为一大景观。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受震惊文学史的“乌台诗案”所累,一代文豪苏东坡贬谪黄州,举目无亲,居无所安。寒怆潦倒的东坡似乎走到了人生绝境,在六月写的别弟诗里,他说自己的生命犹如旋转中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在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东坡回顾前半生的春风得意,目前却禄廪相绝,布衣蔬食,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即使一时有所改变,其后必定会重蹈覆辙。此时的他,迫切想要寻找一座寺院,意欲向高僧请教,以求得身心的安顿。

在朋友的指引下,他来到黄州城南的安国寺,这里堂宇斋阁,峻极云表,严丽深稳,悦可人意,东坡的内心顿时宁静下来。这里有继连禅师的禅机妙法,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的幽深寂寂,他渐渐走出内心的樊笼,芒鞋竹杖而出,以数卷佛经度日。

自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谪居黄州,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离开,东坡间一二日则往之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他甚是喜欢这种颇具禅意的生活,每日旦往而暮还,如是五年于此矣。

他追慕先贤的遗迹芳踪:三朝贤相韩琦年少时寓居安国寺读书,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曾被称为“江淮首刹”的安国寺,当时乃是云门宗祖庭,高僧崇寿和尚禅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东坡在这里领略他的遗教:“如何是一路涅槃门?寒松青有千年色,一径风飘四季香。”“如何是灵山一会?如来才一顾,迦叶便低眉。”

他喜爱在安国寺沐浴品茗,“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

他常与朋友造访安国寺的竹间亭坐而论道,胞弟苏辙、门生黄庭坚和同僚徐君猷、张商英、陈季常、巢元修、朱昌寿、杨采与之酬唱往还,东坡屡有高论:“养生难在去欲”“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终日无事,啸咏而已。”至君猷离任之时,在继连禅师的倡议下,东坡为“竹间亭”更名“遗爱亭”,以纪念君猷的勤政爱民。

他与继连禅师发起救济功德会,募资拯救溺婴,一改时人之陋习,挽救了无数婴儿生命,一时传为佳话。在日渐加深的交流中,东坡愈发敬重继连禅师的道德文章,常与人言:“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吾观安国连公之子孙,无一不好事者,此寺当日盛矣!”

东坡素喜与僧道相交,至其谪居黄州,昔日亲朋逐渐疏远,而诗僧道潜虽茧足千里以来探望。是故感慨长叹:“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他“自喜渐不为人识”,却在每年的正月到安国寺,与“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在安国寺,“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欹深红”,苏轼间一二日辄往,“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这五年里,苏轼治东坡,筑雪堂,成为“东坡居士”,在走出抑郁苦闷的桎梏之后,完成精神的突围。因为他此番禅悟,其艺术造诣臻于化境,创造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连苏辙都啧啧称奇:“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因为“白昼青灯,风雨无怠”的贤相韩琦与中国宋代文学巅峰的苏东坡,安国寺成为了后世文人心中的圣地,陆游入蜀之时特来安国寺寻访东坡遗迹,然而“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有“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也”;名震缁林的元代临济高僧笑隐大欣禅师重书坡公之记,亦作文长叹“夫富贵利欲之铄人,甚于膏火,安知患难摧沮非玉,成夫公也。”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的书法家董其昌手书“韩魏公读书处”……

及至明际,湖北的文化中心由荆襄转移至黄州,史称“楚风东渐”,在这样文化勃兴的风潮里,安国寺的规模亦得到了不断发展,禅法传承不绝。藉由禅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寺院开始弘扬传承台贤教义,寺院亦随之更名“安国泰平讲寺”,发展成为“黄州首刹”。另一方面,地处交通要道的安国寺对于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播的功能日益显著,开始在韩琦的读书旧地开设学堂、授书育人,韩魏公读书堂改额“文忠祠”,于僧舍旁新建“阳明书院”。到了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在黄州父老耆德的倡缘努力下,安国寺前左侧青云宝塔募修建成。梓童侍浮屠而端居莲座,塔刹入青霄以高标文峰,一时成为黄州儒生士子祭拜文魁、祈祷科举中第的场所。

入清以来,更于武节祠开设了睢阳书院,延请王道明任山长,一时之间,求学者众多。安国寺周围书院的兴起,是整个明代以来儒释道三教文化交流融摄的体现,为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更成为佛教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媒介,发挥了寺院在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此同时,也为儒林士族阶层参与佛教事业提供了方便。

黄州地处长江北岸,倚靠大别山,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和军事关隘。福地钟灵,寿域弘开,安国寺在历史上更是龙象腾攘,高僧辈出,道风蔚然,叹为观止:惠立和尚开山建寺,崇寿禅师名垂灯录,继连和尚妙悟玄宗,三昧律祖高树戒幢,晦山戒显禅律并弘,霁峰和尚力倡净土,显光长老教观天台……而东坡先生更为禅林公认为五祖师戒和尚之转世再来,在这里邀月对唱,把盏临风,高歌着“应知造物有深意,更结来生未了因”,演绎了一段禅林公案。

这些高僧硕德的道德文章、慈悲行愿,感召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儒林士人成为安国寺的护法檀越。时至民国,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慧明、大行、定慧、光福、镜台、行芳等数位长老大德的苦苦坚持下,依然保持着丛林的古风与气象。中兴华严的月霞显珠和尚、丕振禅门的高旻来果和尚、中兴黄石东方山的常乐和尚,皆曾数度挂锡安国寺。

寺院自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护国院”开山,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赐额“安国寺”以至今日,垂史一千三百年。虽风风雨雨,几经兴衰,然禅风不坠,薪火相传。诚如乾隆年间的状元陈沆诗中所言:“东坡汤沐处,初地尚氤氲。塔影摇寒日,钟声堕白云。水田千树合,僧佛一床分。归路余禅悦,花香静有闻。”作为一座千年古刹的鄂东名蓝安国禅寺,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因为韩琦、苏东坡、陆游等人的驻足作文而光耀文坛,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为后世仰止高歌。

责任编辑:范杨文灿

猜你喜欢

安国黄州禅师
多情最是黄州月
去往花开的地方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敢为当先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盼春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