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源于读懂学生
2017-09-20吴昌萍
摘 要:“读懂学生”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读懂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情感,才算读懂了学生、读懂了教育。也只有读懂了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才能真正扎实有效。那怎样读懂学生呢?
关键词:因材施教;读懂学生;思维
一、 全面了解是读懂学生的前提
要全面了解认识学生,首先要把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
其次是善“找”,是指教师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如何做到善“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抓住要害,果断处理。尤其是学困的学生,要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长善救失,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成为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激发和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赏识,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二、 关爱与理解是读懂学生的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其次是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三、 尊重与善待是读懂学生的核心
善“待”是指教师应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等,根据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善“待”?总结有三:其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二,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三,保护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生、中间生、差生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对待优秀生,教师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又要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比如易自满、好表现,甚至歧视差生,过分关心自己等。中间生是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平时寡言少语,大错没有,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向优秀生方向转化。“差生”是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自暴自弃,表现为攻击性、强烈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人才学家戴尔·卡耐基也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善于对待学生,也要善于批评。俗话说:“润物三月雨,催花六月风。”批评时,教师心平气和,“心中不急不忿”,则其言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何等舒坦!何等感通!又有什么样的思想问题不能化解呢?!
作者简介:
吴昌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