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彩
2017-09-20张六秀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形式的创新,数字故事教学正在渐渐走进教育者的视野,数字故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小学品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些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形式已不再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一些教师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制作数字故事的形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视觉化演绎,可以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 教师要创造故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多采用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内容虽然与学生生活相近,但如果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是教师运用数字故事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现行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依据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原则,制作科学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我们敬爱的老师》的教学中,笔者制作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确定数字故事主题,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笔者将本节课的主题确认为“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其次,在笔者与同事研究之后,对本节课的主题故事确立如下:一位老师每天穿梭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对学生嘘寒问暖,学生生病时教师义无反顾地将学生送去医院,而自己的孩子却疏于照顾经常感冒发烧……像故事中老师那样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这样的一类老师,才让学生感觉到家一般温暖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通过将抽象的品德知识以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品德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更快地融入品德课堂,提高学生的品德感受能力,促进课堂的有效开展。
二、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知识虽然与生活比较相近,但对于生活经验相对贫乏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例如在学习《家庭的亲情》这课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形式给学生们播放了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生活的情景故事: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为全家做香甜可口的早饭,晚上下班回到家,爸爸妈妈陪在孩子身边,全家进行着亲子故事等等。在播放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有哪些表现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笔者的提问,有的学生想到半夜妈妈为自己盖被子的情形,有的想到了爸爸对自己作业的严格要求等等,这些生活场景和经历都成了学生感激父母的现实素材。这些素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支撑,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三、 创新激励评价模式,保障数字故事教学质量
一定的评价模式可以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段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和掌握情况,通过利用数字故事教学对学生展开定期的评估与测试,是教师了解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掌握情况的基本方式,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为了确保小学品德教学质量,就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比较规范的奖惩制度和学习目标,采用比较规范而清晰的评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我的祖国多辽阔》数字故事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森林茂盛的大兴安岭、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展示滚滚长江和黄河等一泻千里的形势,然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讲述我国的山川美景等,每个同学都可以讲述,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陈述进行评级或自评,然后选出表达准确、知识正确、语言流利的学生,给予其表扬和鼓励;同时对那些陈述水平较差的学生,笔者给予了他们纠正和点拨,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优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提升了稍差水平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追赶决心,照顾了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应发生同步的改变,树立终身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态度和理念,将数字故事教学运用到小学课堂中,虽然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广泛运用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和调试,但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创设一定的教学评价机制,定会在将来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翠青.浅谈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11):46.
[2]韩英华.浅析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應用[J].家长,2017(11):139.
作者简介:
张六秀,湖南省永州市,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第一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