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た翁糜谢渗透初探

2017-09-20余飞频

读天下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沉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是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并且,传统文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德育;道德与法治;有机渗透

中学德育是由多种因素交互在一起形成的,尤其是文化因素发挥着重大作用,并且,传统文化对德育的内容、形式和资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若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道德法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人结合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课堂上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利用传统文化,拓展德育思路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我们的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精华部分,它是延续至今的文化成果,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并且,传统文化虽然具有历史性,但是它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促进中学生形成完备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借助传统文化,创设德育教学情境,拓宽德育的思路。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课堂中,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比如:在《家的意味》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家的意义,笔者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部分,让学生重温孟郊的《游子吟》,解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含义,引导学生探讨“孝”的含义,感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笔者让学生观看一个长约7分钟的视频《孟婆汤》,不少学生看了心灵触动,眼角湿润。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白了家的含义,孝的意义,并且确立了要感恩父母,尊重长辈,与长辈保持亲近的关系,用行动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德育课堂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

二、 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涵

道德品质是在学生所具有的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最为持久稳定的部分。而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是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并且,现在的学校中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德育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深挖教材中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转化为优秀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道德观念。

比如:在《敬畏生命》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为了加深学生的了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生命的敬畏,笔者深挖了教材上孟子的“四端说”,让学生明白对待生命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是人,我们要敬畏一切的生命。并且,还帮助学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我们不能虚度人生,虚度年华,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由此可见,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开展德育课堂,可以有效丰富德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道德观念。

三、 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活动

为了加快德育工作的进程,就要开发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将其变成德育课堂的素材和内容,并运用到具体的德育课堂中来,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并且,要想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就要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创新学校德育的内容,以增强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在德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是多样的,要以具体的德育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基础,围绕着德育的教学目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以推动德育工作的进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德育课堂中形成完备的道德观念。

比如:关于《享受学习》一课的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教材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做了深挖处理:提前几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导自演“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为了演好节目,小组合作对相关资料、习俗、对话等进行了很多探究,自己编剧本、设計情境、制作道具等。每一个小组课堂上表演后,所有演员都要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质疑。有同学问“孟母”为什么要三迁?有人问“孟子”搬到哪个家中学习效果好?等等问题。演员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进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结论:如对待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净化学习环境,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由此可见,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观念,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

四、 利用传统文化,构建德育环境

传统文化是学生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成果,学生道德形成不仅受家庭、同龄人环境的影响,社会习俗和社会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因此,一定区域的氛围和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道德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故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内容之外,也要注重道德环境的创设,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德育环境的隐形作用,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出铺垫。

比如:在学习《做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笔者为了达到让学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建立乐观面对一切的态度、学会欣赏自己的教学目标,特意跟班主任联合,借助班会课钳入这个话题,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贴上了很多类似于“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才矣”的古语及小故事,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感受和汲取正能量,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中学的德育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明确道德规范的要求,还要在课堂中注意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藏,将其有机渗透,春风化雨,无声润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找到文化的根源,滋养其灵魂,从而内化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姚林茹.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朱文学.中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8):52-54.

作者简介:

余飞频,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