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培养亲和力的方法探讨
2017-09-20张美
张美
【摘 要】亲和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亲和力,少了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主动与学生沟通是培养亲和力的基础,民主的价值观是教师亲和力的保证,幽默感使教师的亲和力充满生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是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的思想感情、语言行为与被教育者的融合程度,是教师在身教言教等育人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及信赖感,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1]。亲和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力,付出越多,回报也就越大,因此,恰当使用亲和力将会促进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
一、小学英语教师具有亲和力的必要性
英语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外国语言,生活中英语语言环境很少,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几乎为零。因此,英语老师具有相当的亲和力,能让学生们敢在课堂上大声的操练英语,这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很重要的途径。因此,英语教师具有一定亲和力是英语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考虑一些外因,如亲和力,学生就有可能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二、小学英语教师亲和力的培养方法
1.善于与学生沟通
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年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许多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天然地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当一个教师不愿设身处地从学生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亲和力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英语属语言学科,在教学中可采取的教学方式很多。在尊重学生问题上,我们要经常反思,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其实是有许多无视学生之处的。再比如:教单词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默写,错了要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这种做法是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为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利益,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也要尽量委婉些。
3.在教学中学会倾听
倾听是获取声音信息的一种姿态,是尊重的表现。通过倾听教师能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学生则能从老师的倾听中感觉到自尊,也树立起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如让学生用英语概括段落大意),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地点拨[2]。平时习题中,学生的想法也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就要善于放弃自己的观点,只要學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此外倾听有多种途径:闲聊、讨论会、日记交流、作业批改等等,但重要的是倾听之后一定要给倾诉的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4.在教学中学会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赞扬和感谢他人,而不是轻易批评他人。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哪怕是答对一个问题,做对了一道阅读题,或是做了一件好事,他们都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维持时间越长,下次积极行为出现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当学生愉快体验出现的时候,教师相继大加赞美、鼓励,从而使体验长时间留存、促进积极行为的再度出现。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3]。一般来说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不可能什么都不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
综上所述,一个教师亲和力强弱,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艺术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亲和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育,不正呼唤这种亲和力吗?如果,我们学会反思,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合理的解剖,寻找自身的薄弱点,在学识、人品、教学风格、人际水平等方面不断补给,提升,通过有意识加强培养和训练,相信,亲和力一定会有所增强。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会吸引着孩子,影响着孩子的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促使孩子自觉自愿地进步。最终能产生美丽的“光环效应”,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朱海平.小学英语生命力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5(33):44-45.
[2]梅妙聪.给考试增添一份乐趣[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2005,28(6):24-26.
[3]陈小花.谈小学英语教师的亲和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3):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