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017-09-20苗承花
苗承花
【摘 要】“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独辟蹊径,从小语教学中对“语用”研究的热点话题—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设计研究,转移到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研究。对贯彻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标》,更好地发挥小语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价值进行较为深入探索、研究。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用能力;培养提高
近年来,广大基层小学语文教师正逐步按照新课标精神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小语课堂,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几十年来的传统小语教学中教师“独角戏、一言堂”的情况少了,学生语言、文字操练的机会多了。但是,对母语“语用”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上,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猎。为了按照新课标要求,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价值,笔者结合本人教学工作,在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课外阅读就是“语用”,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的“阅”、“读”
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修订者把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放到首要位置,足见其良苦用心。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语文课堂上对教材的阅读教学,而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不够多,导致学生把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分割开来,两种形式、两张皮。学生对于教材篇目不管爱不爱学都要学,课外书读了很多,什么都了解一些,但七零八碎不成系统,没有从中实现“语用”之目的。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就是“语用”,而且其无处不在,不光读名著、看报刊,电影、电视字幕,手机短信收发,街头广告、宣传单,各式各类物品的使用说明、标签等,无不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一定角度看都可叫做读物。
平常我们说到课外阅读是把“阅”和“读”概括在一起了,实际上“阅”重在思考和理解,获取信息;“读”重在感受和体味,冶炼情操。如果不区分“阅”“读”内容,泛泛的让学生课外阅读,要么把该品读的阅览即过,该阅览的又过于字斟句酌不够快速,极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广泛阅、重点读”,面上信息的一般性陈述要训练快速准确地把握文字意思;知识较深、不易理解的内容要挖掘出来,进行重点针对性读;名著、精品读物蕴含的意义较深,还可开展反复读。有的老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给学生设置课外阅读交流时间表,按时将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做既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要读,又让其读有所获;有的教师结合语文教材的章节内容,在课外开展主题阅读;还有的通过办手抄报、电子报等形式,促使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某类别知识、信息,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二、强化“语用”,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古人云“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科尤其如此。根据小学生低、中、高段不同情况,通过设置不同要求,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提升语言使用能力。
(一)课外趣味识字,开启学生“语用”之门
我在低段任教时,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普遍存在想读又不能读的现象。我除了鼓励学生阅读拼音读物外,为了学生尽快识字,我引导孩子们在家看动画片时不能只听声音,要结合动画下边的字幕,注意语言对应的文字;有的孩子爱看漫画,里面夸张的图画和搞笑的情节让学生爱不释手,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漫画里面为图而配的文字。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了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文字符号的习惯,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普遍识字超过1500个,多的达到2000个,这样基本解决了日常阅读问题。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通过课外认识了很多汉字,还通过电视、漫画等直观语言环境,学会了课堂上没教过的很多词语的准确用法,包括特殊语境中的含义。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用“将来”一词造句,有个调皮的学生造了“我走在大街上,看着掉落的黄叶,自言自语的说,我长大了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啊!”。当时“自言自语”一词还没有教学,他已经初步领悟了該词使用的语境。
(二)课外阅文记事,打开汉语“宝库”之门
到了中段的语文教学,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认字、识文,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我尝试着让学生找重点,把课外泛读与重点选择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根据自己需要 “取舍”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三年级,我为学生讲了“阅”和“读”的区别,以及正确阅读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让学生在阅读时,逐渐养成既不贪大求全,又不浅尝则止的良好习惯。在读书方法上,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浏览、略读、精读”三种方法。由于中段学生属于“略读”起步阶段,浏览更是颇具难度,于是我通过设置“周五主题故事会”、“每日信息快报”等活动,围绕“语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周五主题故事会”让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开展课外阅读,并将阅读的故事从口头讲、逐步上升到写大概,每到期末总能收获到孩子们一学期来厚厚的故事集。文笔也从起初的不流畅、甚至不太通顺,逐步达到文字表达流利。“每日信息快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从每日天气、每日新闻、校园简讯、生活提示、为近期学习“支一招”、碎片阅读信息等内容,给学生展示交流平台。这样既培养学生围绕主题采集信息的能力,又实现了课外阅读的“语用”价值,为他们今后的在信息化时代生活奠定基础。
(三)课外调查研究,开启汉语“学用”之门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把握事物整体、客观鉴别是非以及整理语言文字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语用”水平,我把“课外调查研究”植入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
由于“课外调查研究”相对其他阅读活动更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容易望而生畏,需要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从国外小学生调查研究出世界级课题的故事,引导学生们不要小看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并按学生能力特长,互补搭配分组,自己选择课题,开展调查研究。记得有次,一个小组开展“小学生喜欢看的电视栏目”情况调查,通过在全校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简单搜集数据,得出了小学男生收看动画片比率高达75%,女生为57%,有29%的女生喜欢收看时尚、都市类偶像电视剧。通过进一步指导该组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上网查找类似调查报告,开展对比分析,让学生带着方向查找了解到相关信息。另一次,一个小组开展“本班学生近视情况调查”,学生根据调查需要,自主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近视的多种成因和近视并发症,通过对班上视力下降同学的调查,总结出造成近视原因可能由于遗传,但大多数是用眼不科学,长时间用眼不休息等10余项原因造成的,该组还通过阅读资料,提出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的5条建议。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给小学高段学生更大的“语用”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增强了协作互助意识。
新课改提出10余年,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内涵经过思想碰撞和各家争鸣,集中统一到“语用”和“让学”,以上阐述了一些不够成熟的观点,旨在引起同行关注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正如王崧舟在《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一文中所说:文字陶冶着性情,语言窖藏着灵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为之用终将滋养出一个崭新的言语生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崧舟.《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N].新浪博客.学海无涯工作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