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2017-09-20陆光萍
陆光萍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小学课堂情境下,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与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几种。本文作者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概念的理解,剖析了当前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几个误区,客观分析了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四个因素,探索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几点策略,这对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师生互动;音乐教学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一代产物,是自古就有的。发展到现在新的课堂理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高高在上”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现的几个误区
(1)误以为热闹的活动就是互动。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做音乐律动,这时学生们马上会出现异常“热闹”的现象,待音乐声起,一部分学生开始喧闹嬉笑,一部分同学开始默默地发呆,一部分开始相互推辞,觉得不好意思,干脆去做别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正是通常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误以为简单的无价值问答就是互动。我们说教学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包括问题的设计也一样,言语的巧妙问答,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堂中,一些无价值的问答,不但会拖延上课时间,而且对教学没有任何意义。(3)误以为低效的学生参与就是互动。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交往,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与稳定组织,一切以方便教师教学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也很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便于掌握课堂的进度和局势,但由于交互的量和面有限,不能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很多学生交流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某些学生可能由于不善于和教师沟通而丧失应有的学习机会。(4)误以为齐全的电教手段就是互动。在电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许多教师也“赶时髦”,经常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电教设备再齐全,比如在欣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前,我把多媒体的图片打开,要求学生用“音乐的耳朵”聆听,“看谁的眼睛会说话,请同学们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诉大家……”。这时“愉快”、“危险”、“紧张”、“喜悦”……一切都尽显于孩子们真诚的眼眸之中,那么地投入,那么地逼真,仿佛真地看到了高兴的鸭子、愉快的小鸟、狡猾的大黑猫、凶狠的大灰狼、聪明勇敢的彼得……如果在上课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组织,既是再漂亮的多媒体图片也是多此一举,不能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良好工具。
三、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分析
(1)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只有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釋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就得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2)巧妙的课堂提问。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3)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音乐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些教师表面上是在积极引导学生,但实际是一问一答的牵引式教学,目的是将学生牵引到自己教学预设的答案中。如此的引导决非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也不可能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也没有在学生真正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引导与促进,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语态要和蔼,让学生能亲近,并能大方地倾诉自己的见解。
四、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促成师生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在音乐课上,最明显的就是能大胆自信的唱,表演。通过设计游戏情境,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使学生知道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带来的好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促成交互的动力之一。(2)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促成师生有效互动。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感觉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适合的表演手段,通过音乐表演表现内心的情感。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3)进行科学的深入预设,促成师生有效互动。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天真、好玩”,他们注意力的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有密切联系。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科学的预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欣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五、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是多么的重要。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动”起来,让每一堂音乐课都焕发活力,何乐而不为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