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常物到艺术品依靠解释和关系的嬗变

2017-09-20李文艺

魅力中国 2017年13期
关键词:解释嬗变关系

李文艺

摘要:为何一模一样的两件现成品,一个是艺术品,而另一个却不是?丹托著名的《寻常物的嬗变》开篇提出这个问题,确实紧紧抓住了观者的l心,丹托用艺术作品的关系论来解释。外观一模一样,物质属性一模一样,所处的关系却不一样,艺术品与艺术界产生了关系,而寻常物却没有。

关键词:嬗变:物质副本:解释:关系

第一部分艺术品的关系

艺术家与作品不能互相指称,艺术才需要被界定,被识别。反之,如果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是艺术品,我们只需要区分出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即可,但要识别出艺术家,必然通过作品说话,于是我们还得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以及什么是艺术?

丹托反驳了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的艺术不可定义论。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的逻辑是“我们面对的艺术这个概念,并不能给艺术作品提供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样的标准是找不到的,所以艺术无需定义,不能定义”。丹托则跳出这一逻辑,他认为我们并非是苦苦追寻一个定义,虽然我们不能指望艺术的定义能成为识别艺术品的试金石,但我们可以区分出艺术品的共同属性,原则,就像一个家族的人,尽管有的外貌并不相同,我们仍能通过相似的基因建立亲属这一关系一样。

那么,我們可以假设某一寻常物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满足某种关系时才是艺术品。每一个时代,艺术品总是拥有共同的属性,所以我们才能把艺术品从寻常物中挑选出来,但艺术品的属性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也不能把艺术归结为这些属性,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不断的艺术革命。不同时代对于什么是艺术的属性并不相同,所以同一件作品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两种不同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物质副本一模一样的物品,为什么一个是艺术品,而一个不是?根据丹托的理论,它们必定处于不同的关系中。被当成艺术品的物品必然署名于某一位公认的艺术家,这是寻常物与艺术家建立了关系。艺术家将其向世人展示,宣告了它艺术品的身份,这是体制论所讨论的部分,人为赋予了寻常物作为艺术品的权利,于是寻常物与艺术圈产生了关系。当它与观众见面之后,会将其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有了这个先设条件,作为艺术品的寻常物必然传达的是一种态度,理念,脱离了与其物质副本共有的物质属性。

第二部分思想的岔道

《寻常物的嬗变》延续了阿瑟·丹托另一著作《艺术的终结》的思考,作为一位哲学家的丹托,在《寻常物的嬗变》中虽然极尽所能地运用了繁多案例来阐释,仍然晦涩难懂,也并非完全地,纯粹地对艺术概念进行分析,涉及面之广,更像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想记录,不像《艺术的终结》那样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正如译者陈岸瑛在序言中所说:《寻常物的嬗变》与其说它进一步阐发了《艺术世界》中的结论,不如说它让原本清晰的结论又退回到思想的半途中,在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思想岔道上梭巡徘徊。

沿着《寻常物的嬗变》众多的思想岔道,我们仍然最感兴趣于作者对艺术概念的分析和界定,作为艺术终结论的开创者,进一步阐释什么是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丹托的终结论,是艺术史的终结,并非艺术的终结,艺术史终结之后的艺术恰恰是值得期待的。

我们一直惊讶于艺术家不断突破艺术边界的创造力,特别是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与此相比,来自哲学界的理论认定却滞后许多。丹托写出《寻常物的嬗变》时,离杜尚《泉》的问世已经过去60年了。

按照沈语冰的观点,当绘画媒介达到其物性临界点时,人人都认为绘画走进了死胡同,但谁能预见当代的艺术家们又将物性(而不在是媒介性)当作了艺术表达的手段?当哲学家认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东西是无法讨论时,或者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意味着人人都不是艺术家时,他们只是在尽一个哲学家的本分——试图用概念去把握生生不息、方生方死的现象。而艺术家的不断突破也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

第三部分解释构成的作品

丹托认为,艺术施展魅力的地方恰恰与哲学无关。事实上,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依赖解释,没有解释,作品就不完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就是作品本身。就像《以色列人穿越红海》和《克尔凯郭尔的情绪》,没有标题的解释,就不可能将一模一样的两幅红方块区分成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更别说它们还属于不同的类别——历史画和心理肖像画。

有意思的是,这种解释一旦完成,再创作同样的作品就没有意义了,但面对同一件作品,每一个新的解释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作品。丹托将此类比为科学史中的重要转向:从托勒密体系转向哥白尼体系。不管理论如何转型,天空一直未变。在艺术中,每一个新的解释就都是一次哥白尼革命,丹托认为,每个解释都构建了一个新的作品,即便被解释的对象仍然是同一个。

丹托的图钉也是如此,事实上,我认为任何一个信手拈来的现成品,要变为艺术品都依赖于解释。但解释是被动的,当代艺术家不断突破艺术边界的创造力,我们惊讶于艺术作品的新锐,同时又匮乏于艺术理论的“解释”。尽管我们有一整套对当代艺术的解释词库,面对新的东西,仍然是难以找到准确的词汇来解释。所以,丹托宣称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只是看到了当代艺术品依赖解释的一面,很难下结论说是哲学剥夺了艺术,还是艺术入侵了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释嬗变关系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