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2017-09-20曹秋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多面性药性靶点

曹秋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中西药分店 150000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曹秋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中西药分店 150000

中药的功能靶点是其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和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中药的药性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其与功能靶点的关系是现阶段首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结合各药性的功能明确分析药性的作用和二者的关系,为其二者日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中药性味;功能靶点;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对药物效应的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是中药基础的理论之一,在临床应用和中药日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等内容。而功能靶点是指直接被中药根据不同的病情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选择。深入研究功能靶点的研究,可以及时的了解中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作用于何种功能靶点的,进一步的分析中药的作用机制。下面笔者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进行浅析,并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1、药性的复杂性

1.1 药性的层次多重性

中药的种类非常丰富,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一般分为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与药物作用相结合,对于病症产生作用进行抽象的归纳,是对中药作用和性质的多重理解和认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等以及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寒、热、温、凉、辛、甘、苦、酸等形成了中药药性的多重性。

1.2 药性的内容多面性

中药的药性具有多面性,通过对病症作用的抽象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等多重药性。通过不同侧面反映了中药药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药性的理解,认识中药的多面性,并且了解其表现形式。

(1)四气

主要根据中药针对疾病寒、热所表现出的效应归纳总结形成的中药性能。反映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从本质属性归纳,大致为寒凉与温热两方面。这表现为认识思维的二分法。中药本身就存在寒热不明显的一面,这就是被我们认识到的平性。至此,关于中药“四性”的认识才比较完善。以平性与寒热温凉等位,则是五维,相当于历史上的“五性说”:以平性与寒凉、温热等位,则是三维,相当于历史上的“三性说”。

(2)五味

直观的理解就是五个方面,实际上,反映中药作用与性质的味有七种,就是辛、甘、酸、苦、咸、淡、涩。药性五味是七维的。按通常的观点,每一味又表现为多面性:如辛味,就有散、行、润的不同侧面;甘味,至少有补、和、缓的不同侧面:酸味,就有收、涩的不同侧面:苦味,有泄、燥、坚的不同侧面;咸味,有下、软的不同侧面;淡味,有渗、利的不同侧面。可见五味之中各味也是多维的。

1.3 归经

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结合中药的作用而获得的中药作用部位的认识。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药物进入机体,表现为对机体的作用的倾向性,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中药对机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就通过心、肝、脾、肺、肾、心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主要脏腑经络部位来体现其多面性。综上所述,古今是从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多维性思维来全面反映药性作为理论层面的整体性:并且对构成药性理论的各方面,均通过多角度认识、从而全面呈现药性的完整性。唯有这种多维、多层的药性认识,才有可能对来源各异、形形色色中药特性的进行客观表达。

2、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我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也逐渐的提升,这不仅加大了医疗研究的困难,更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大医疗研究的投入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首要方面。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关系研究,可以有效的解析方剂的作用机制。使药性更够积极的发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进一步的保证。就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养生,因此加大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关系的研究,根据药性的数据来判断药物的作用机制,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考虑,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保证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关系的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促进中药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并且,不仅仅在国内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还会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和世界认可度,近而促进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1 四气与功能靶点作用方式的关系 05版药典中记录有“寒、热、温、凉、平”五性,其中寒性药物有191味,热性药19味,温性药 187味,凉性药 33味,平性药 115味。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个药性的相关作用方式和主要功能靶点,出现频次在前 10的作用方式和功能攻靶点见表 1和表2。第 1列表示排序序号,其他单元格表示作用方式或功能靶点,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出现次数。

统计结果提示,寒性的主要作用方式为“清”、“解”,作用的主要功能靶点为“热”、“血”;凉性为“清”,作用于“热”。热性的主要作用方式为“止”和“温”,主要作用于“寒”、“湿”;温性为“止”、“消”,主要作用“气”、“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凉性针对机体热证所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性针对机体寒证所用,一般具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作用。数据统计结果与理论认识基本相同。其中温性的数据未能体现其作用特色,可能在于温性药物的功效记

载多侧重于对“症”功效的记录,如通过温经、散寒、温里产生的止痛功效。再者寒凉平温热五性之间的作用强度呈线性变化,平性介乎寒凉与温热之间,作用温和,不具有明显的作用特点。统计结果显示平性所对应的主要作用方式与功能靶点出现频率均较低,出现次数最高的作用方式“止”只有54次,功能靶点“血”44次,而平性包含 115味药物,显示平性作用不存在显著的倾向性。

作用方式“止”在各类药性中出现频率均较高。可能主要因为中药功效记载中存在止呕、止血、止痛、止咳等含有“止”的19种作用途径。再者在545味中药中,具有“止”作用方式的中药有219味,作用方式“止”在所有中药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止”主要均针对于症状所用,是药物治疗病因所产生的间接效果,如通过散寒达到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通过祛痰达到止咳的效果。

2.2 五味与功能靶点作用方式的关系 05版药典中记录有“酸、苦、甘、辛、咸、涩、淡”七味,其中 36味中药为酸味,苦味 268味,甘味 222味,辛味 202味,咸味 52味,涩味 46味,淡味14味,通过统计,确定各味的主要作用方式,五味与前 10的作用方式见。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药理研究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对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的解析药性的理论,明确功能靶点的内涵和意义。二者关系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医疗进步的重要体现,其深入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国药理研究的发展和完善,更提高了医疗水平,为药性理论和功能的靶点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的有效的依托。

[1]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4)

[2]宗家庆.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缺陷及对策浅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04)

[3]曹佳,顾浩,王耘.“药性空洞”现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01)

[4]王兰,王耘,乔延江.药性组合与脏腑关系的复杂系统模型研

R473.5

A

1672-5018(2017)05-171-01

猜你喜欢

多面性药性靶点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狸猫纹漆食盘:来自古代的喵星人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谈二人转艺术的多面性
让音乐教学建立小学生的音乐梦想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