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恩人
2017-09-20山东张光茫
文/山东·张光茫
故宫的恩人
文/山东·张光茫
前不久,故宫收到画家崔如琢先生1亿元的个人捐款,用来保护故宫。这是故宫迄今为止收到最大的一笔捐款。对于故宫来说,崔如琢先生成了它的恩人。其实历史上,故宫的恩人还有两位,一位是军阀吴佩孚,另一位是周恩来总理。
一
1912年初,民国国会参、众两院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宣武门资政院旧址办公。因办公场地狭小,渐渐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遂秘密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欲将三大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接着,北京政府即委派瑞典建筑师司达克进行三大殿改造的设计。1923年4月1日,司达克提交了两个方案供选择。其改造设计的主要原则是:移开原来占据太和殿中心的皇帝宝座,然后沿房屋轴线扇形布置议院的席位;同时,为了保持三殿建筑的总体风貌和整个紫禁城的建筑格局,设计方案还计划在大殿东西两端的北侧,增建议院附属用房。
由于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的吴佩孚正如日中天,权倾朝野。虽偏安洛阳,但大帅府依然车水马龙,高朋满座。1923年4月22日,是吴大帅50大寿。虽然吴佩孚早已在报纸上刊登了“谢入洛宾客启”,但依然阻挡不住前来贺寿的人马。杯觥交错间,关于故宫改造的计划不经意间传入他的耳朵。经过缜密的调查,吴佩孚进一步掌握了民国政府改造故宫三殿的详情。于是在5月20日,他致电总统黎元洪、内阁总理张绍曾、内务总长高凌爵、财政总长张弧:“……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辛盼祷之至。”
接着各报刊争相登载吴氏通电,举国上下坚决拥护。当时吴佩孚正值鼎盛时期,又深谙操纵舆论之道,更重要的是他站在爱国的立场,呼吁保护文物,理由堂堂正正,极具号召力。北京政府迫于吴佩孚的压力,也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三大殿改造计划最终胎死腹中,故宫三大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吴虽为军阀,但此举却功德无量。
二
1966年8月18日,就在毛泽东、林彪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的当晚,周恩来得知一伙红卫兵准备第二天冲入故宫去造反。于是周恩来立即作出了关闭故宫的决定。当天深夜,故宫的几扇大门紧急封闭,周恩来通知北京卫戍区派一个营的部队前去守护。
第二天一早,一队队红卫兵齐集神武门下,大叫“破除四旧”“开门!开门!”。故宫工作人员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一方面拒不开门,一方面加以劝说。门外的“小将”见没有冲入的可能,便向城门扔砖头。周恩来亲自赶来劝说“小将”,并指出故宫及其他古建筑是不能毁坏的。“小将”们最后只好呼喊了一阵口号后离去。
此后,周恩来派出专人保护故宫直至“文革”结束,并且无论多忙,也要询问文物的保护情况。他对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的担子很重,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失去了就不会再有,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来。”周恩来对于故宫的保护工作及其诸多措施,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直到1980年审判“四人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了这一切,但此时周恩来已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