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现状及关系的调查研究

2017-09-20

护理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自感贫困生状况

, ,

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现状及关系的调查研究

钟梦诗,唐楠,李晓波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现状,分析疲劳与压力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疲劳情况调查表及疲劳与压力检测系统对江苏省某高校8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结果]大学生处于轻度压力,83.5%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疲劳,其中轻度疲劳占65.1%,中度疲劳占16.4%,重度疲劳占2.0%;仪器测试处于平衡状态占56.6%,处于轻微紧张状态占37.7%,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占5.7%。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贫困生的大学生疲劳程度存在差异(P<0.05),自感疲劳程度、疲劳状态不同的大学生压力得分存在差异(P<0.05),自感疲劳程度、疲劳状态与压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当代大学生处于轻度压力与疲劳状态,自感疲劳程度、疲劳状态与压力有相关性。

大学生;疲劳;压力;心理状况

压力是内外环境刺激超过人自身应对能力和应对资源时生理及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紧张状态[1]。轻度压力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持续高水平压力则会使机体平衡失调,引起疲劳,甚至导致身心疾病。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面临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容易产生疲劳现象。疲劳长期发展可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2]。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压力、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3-5],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且对疲劳与压力关系研究较少。为了解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状况及其关系,以利于学校等部门制定措施降低压力、减轻疲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仪器测试调查了822名在校大学生压力与疲劳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专业、年级进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822名,年龄17岁~24岁(20.13岁±1.56岁);男371人,女451人;1年级233人,2年级244人,3年级198人,4年级147人;专业:工科195人,理科117人,文科138人,医科224人,商科148人;贫困生109人。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在自习教室对学生进行统一指导后发放问卷,进行现场仪器测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是否贫困生等。②压力情况调查表:采用李虹等[6]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共30个题目,分为个人烦扰、学习烦扰、消极生活事件3个维度,量表信度0.83~0.91,效度良好。采用4级计分方法,0分为没有压力,1分为轻度压力,2分为中度压力,3分为重度压力。总分0分~90分,分数越高,压力越大。采用理论中位数45分来划分压力的高低,得分高于45分被认为高压力,反之为低压力。③疲劳情况调查表:自制问卷,包括最近疲劳状况及是否出现健忘、睡后仍有疲劳感、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积极性、身体疼痛、四肢无力感等疲劳症状;最近疲劳状况分4个等级,即无疲劳、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有效问卷822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1.2.2 仪器测试 选用由日本疲劳研究所研制的疲劳与压力检测系统VM302,该系统通过同时测定、解析心电和脉搏来评估自律神经机能状态,从而得知疲劳、压力程度。测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测试人员在平静呼吸坐着的状态下或饭后2 h进行。测试时,被测者手指接触传感器,经光电变换将手指脉搏信号作增幅信号处理,检测出A波。根据指尖脉搏计算出心率间隔;根据心率间隔在LCD显示屏上显示出脉搏数,通过蓝牙向电脑输送脉幅间隔信息,每次测试时间为2 min。它将疲劳数值化、可视化,在短时间内通过高精度的检测,让被测者了解自己的疲劳压力状况。根据自律神经的状态、活动量(CCVTP)以及平衡状态(LF/HF)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分为处于平衡状态、处于轻微紧张状态、处于过度紧张状态3个等级。

2 结果

2.1 大学生压力状况 大学生压力总分为(20.38±12.36)分,个人烦扰维度得分为(8.92±6.37)分,学习烦扰维度得分为(8.57±5.54)分,消极生活事件维度得分为(2.37±2.54)分。根据问卷等级划分,大学生处于轻度压力水平。

2.2 大学生疲劳状况

2.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自感疲劳程度 83.5%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轻度疲劳占65.1%,中度疲劳占16.4%,重度疲劳占2.0%。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是否贫困生的大学生疲劳程度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自感疲劳程度比较 人(%)

2.2.2 大学生自感疲劳症状 大学生存在一些疲劳后症状,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存在率为51.5%,睡后仍有疲劳感为42.2%,没有积极性为41.8%,健忘为41.5%,思考能力下降为35.8%,四肢无力感为12.0%,身体疼痛为10.1%,其他症状为0.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睡后仍有疲劳感及没有积极性。

2.2.3 仪器测试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疲劳状态 仪器结果显示,处于平衡状态占56.6%,处于轻微紧张状态占37.7%,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占5.7%。详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仪器测试大学生疲劳状态比较 人(%)

2.3 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的关系2.3.1 不同自感疲劳程度大学生压力得分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自感疲劳程度大学生压力得分比较 分

2.3.2 不同疲劳状态大学生压力得分比较(见表4)

表4 不同疲劳状态大学生压力得分比较 分

2.4 大学生自感疲劳程度、疲劳状态与压力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见表5)

表5 大学生自感疲劳程度、疲劳状态与大学生压力状况的相关性分析(r值)

3 讨论

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较易出现疲劳现象。目前,对于疲劳与压力的测量多采用问卷调查,测量形式单一,测量结果主观化。本研究引进新技术,通过自律神经机能状态、采用仪器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评估疲劳与压力状况并取得一定成果。

3.1 大学生处于轻度压力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总分为(20.38±12.36)分,处于轻度压力水平,与竭婧等[7]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8-9];而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高考及各种生活事件的磨炼,逐渐走向成熟,逐步适应各种压力。因而,大学生总体处于轻度压力水平。

3.2 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83.5%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轻度疲劳占65.1%,中度疲劳占16.4%,重度疲劳占2.0%,与王翔南等[10]研究结果相似。疲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当今社会普及大学教育而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学与用不匹配,学生感到学习与前途两方面的压力;目前国内尚缺乏创新及个性化教育;学生学习动机欠佳、课程压力过重、睡眠不足、不良生活习惯等。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疲劳状况存在差异,与李庆辉等[11-13]研究结果相似。一方面,男生与女生感受性存在差异,女生较易感受到心理变化和心理不适;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高于女性,男生承受的压力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学习、经济、就业压力等都随之增加,从而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感受到更严重的疲劳。不同专业面临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等不同,其表现出的疲劳程度也不一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是否贫困生的大学生疲劳程度存在差异,与陈磊等[14]研究结果相似。贫困生经济压力大,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或兼职活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比非贫困生承受更大的疲劳。

3.3 大学生疲劳后症状 大学生疲劳后较易出现一些与疲劳相关的症状,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睡后仍有疲劳感和没有积极性。而这些症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让学生不能以饱满的状态、满腔的热情对待学习和生活。

3.4 大学生疲劳与压力有关,自感疲劳程度与压力相关性更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疲劳程度的加重,压力得分越来越高,疲劳与压力呈正相关(P<0.05)。压力是一种心理应激,长时间处于应激环境下,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产生疲劳。李卫彬等[15]研究表明,大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对学业和未来工作的担心、人际和环境压力、学习压力,而这三者均是大学生慢性疲劳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83.5%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而仪器测量则显示较多的人处于平衡状态,且自感疲劳程度与压力的相关系数更大,说明大学生感觉到的疲劳通常要比机体出现疲劳状态早,且对压力的预见性更大,为今后研究选择适宜的疲劳测量方法提供依据。

目前,大学生疲劳状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重视。学校等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来源,调整压力应对方式,增强压力承受能力,减轻及缓解疲劳与压力状态。

[1] 李玉蓉,赵丰.医学生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81-1883.

[2] 郭建中,李杰,姜亢.北京某高校学生疲劳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89-590.

[3] Tanaka M,Mizuno K,Yamaguti K,etal.Autonomic nervous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aily level of fati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2011,7:46.

[4] Tanaka M,Yamada H,Nakamura T,etal.Effects of pellet stove on recovery from mental fatigue[J].Med Sci Monit,2012,18(3):CR148-153.

[5] Tanaka M,Tajima S,Mizuno K,etal.Frontier studies on fatigue,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and sleep-rhythm disorder[J].J Physiol Sci,2015,65:483-498.

[6] 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8(1):27-32.

[7] 竭婧,傅安国,杜杰.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现状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4):502-505.

[8] 邱慧燕,戴斌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02-105.

[9] 戴斌荣,周健颖,金爽.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727-1730.

[10] 王翔南,唐耀华.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大学生群体中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516-1517.

[11] 李庆辉,曾朝辉,彭再如.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0):897-899.

[12] 罗春花,范存欣,田唤,等.大学生疲劳与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102-1104.

[13] 林弘月,陈凌云,雍丹丹,等.医学专业大学生疲劳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3):175-177.

[14] 陈磊,袁慧,陈燕,等.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2):193-196.

[15] 李卫彬,程羽,袁萌,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522-1524.

(本文编辑苏琳)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quo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igue and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ZhongMengshi,TangNan,LiXiaobo
(School of Medicine,Jiangsu University,Jiangsu 212013 China)

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5C440。

钟梦诗,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唐楠单位: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李晓波(通讯作者)单位:212013,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信息钟梦诗,唐楠,李晓波.大学生疲劳与压力现状及关系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27):3429-3432.

R471

: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7.27.022

:1009-6493(2017)27-3429-04

2016-10-23;

2017-08-21)

猜你喜欢

自感贫困生状况
对自感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自感》教学设计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例谈《互感和自感》的教学设计
对一道自感图像题的深入分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