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

2017-09-20胡本田陈乐颖

关键词:技术标准竞争力标准化

胡本田,陈乐颖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统计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标准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

胡本田,陈乐颖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统计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内生性问题;国际竞争力;产业升级;技术标准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发展无疑会为我国巨大的产业市场和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带来持续动力,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采用2000-2014年的十大行业面板数据,在测算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标准化水平这一要素较为敏感,能够积极响应标准化水平提升带来的促进作用。在实证的基础上,做了稳健性检验,并针对内生性问题做出处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如何将新技术打入市场,取代已额外投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现存技术标准 ,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制定、核心方向以及行业竞争的制高点: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标准化——国际推广”的路径实现技术的市场扩散并改变市场格局。以当代信息产业中的GSM标准为例,欧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找准移动通信为契机,联合成员国以及美国制定GSM标准,解决欧盟国小地狭的市场限制问题,使得GSM占据了全球数码无线市场的制高点,成为国际市场的标准和典范。近年来,这种通过制定国际标准或者行业规范,进而掌控产业市场的主动权、进军全球市场,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以至于形成垄断地位的案例在如今的网络经济时代比比皆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禀赋的利用率提升,更强化了技术标准在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来,随着技术标准在贸易壁垒中的应用,技术标准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效用被越来越多的重视。Tassey[1](2015)的研究中认为,统一的国际标准相较于国内标准或产业内标准对全球经济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励企业打开新市场并借此实现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但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型的过程中,新企业被吸引进入市场,随之而来的技术及服务上的创新也要求战略重心及商业模式的调整。Blind[2](2004)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经验实证研究,为评估标准的动因和分析标准化的经济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Clougherty and Grajek[3](2014)的研究认为特定的标准(如ISO9000)能够通过质量信号传递、信息成本以及共同语言等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并发现那些ISO标准更多的国家,其受益也更多,但是在那些ISO标准较低的国家,由于兼容性成本等问题,ISO9000已经成为一种贸易壁垒。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侯俊军和万欣[4](2015)用拓展的波特钻石模型结合实证分析发现标准对外开放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经历转化成本的消耗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龚艳萍和周亚杰[5](2008)结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验证了Swann的"标准树"理论,即标准数量的增加能够促进创新,但是过多的标准也会抑制创新的发展。我国尚处于技术标准欠缺的阶段,因此仍需大力发展技术标准的建设。张宝友和朱卫平[6](2012)以物流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我国物流服务的"出口额"作为变量,从总体、运输业和通讯业三个切点分析出专利、标准数量对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经费投入作用较小。邢孝兵和徐洁香[7](2010)应用不对成寡头模型检验出日本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贸易保护效应,对我国的蔬菜、水果的出口有很大负面作用。陶忠元和薛晨[8](2016)基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耦合关系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及中国家电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协同耦合度计算,得出了技术创新与标准化间的协同耦合度对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的结论。吕铁[9](2005)通过ICT产业的战略发展,得出:协调技术标准建立和科技研发的关系、依靠政府牵线,建立企业标准联盟、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提高技术标准开放程度这四点的实现才能支撑起我国庞大的产业市场以及企业的技术扩张。

以往文献对本文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一方面,以往研究中大多以某个行业或者某个特定标准为基础进行考察,缺乏对宏观整体范围的标准化水平进行研究,这势必会降低研究结论的宏观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以往研究缺乏对内生性问题的考察,特别是忽视了标准化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双向因果关系,这均可能会降低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基于此,本文采用2000-2014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并对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控制和处理,这有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也为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启示。后续研究安排为:第二部分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对变量构造过程和数据选取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为实证结果和讨论部分,包括基准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最后总结文章结论,得出相关启示。

一、模型、数据与变量

(一)模型构建

为了进一步分析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效应,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lnRCAit=α0+βlnSTDit+γj∑CVjit+λi+μit

(1)

式(1)中,i和t分别表示截面数和时期数,RCA表示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STD表示标准化水平,β为其估计系数;CV表示本文所控制的可能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其它因素(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水平等),γ表示相应的估计系数;λ为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μ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标准的国际分类、国际工业部门分类以及标准国际贸易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综合参考以上行业分类标准,选取了食品制造行业、服装纺织行业、木材行业、造纸行业、化工行业、橡胶和塑料行业、金属制品行业、电气工程行业、电子电信行业、办公机械行业等十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工标网、《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

(三)变量构造

1.被解释变量:产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研究中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份额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其中比较优势指数(RCA)为从商品的进出口贸易的结果来间接测定比较优势,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相对来说,净出口份额往往易受到国家总量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时间特征,其内在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非常复杂,采用其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衡量指标也产生了较多的争议。因此,本文选取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替代指标,其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RCAij=(Xij/Xi)(Wj/W)

(2)

式(2)中,指标信息如下:

RCAij国家i行业产品j的比较优势指数Xij国家i对世界市场行业产品j的出口额Xi国家i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i世界市场行业产品j的总出口额W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RCA≈1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1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1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2.核心解释变量: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水平的直观体现表现在标准数量大小,它综合反映了行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等对标准化活动投入经费的努力程度,因此,国家标准的存量指标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来衡量标准化水平。本文采用该行业中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存量之和来综合反应一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记作STD。本文中的标准存量数据是按照工标网中关于标准的行业分类,进而统计相关行业所有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体的实施年份,然后再按照这一年份依次加总获得。

3.其它控制变量

为了更加精确地衡量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我们在实证模型中还控制了以下可能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水平等。

(1)企业规模。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其往往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边际成本,从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来表示企业规模,即行业销售收入比行业中的企业个数,以此反映企业规模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记作Size。

(2)资本密集度。资本对于一个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本文采用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均总资产来表示资本密集度,即行业总资产比行业从业人数,以此反映资本投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记作 Capital。

(3)人力资本。与资本要素一样,人力资本也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实证分析中采用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强度来衡量人力资本,其具体的选取过程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行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并记作Human。

(4)科技创新水平。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加快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同样,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也离不开科技创新,本文亦对其进行了控制,用研发投入强度作为衡量指标,即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记作Innovation。

二、结果与讨论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3软件对式(1)所示的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果。表1中,(1)和(2)分别表示未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3)和(4)则分别表示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

表1 基准回归结果

注:"/"表示该项为空;***、**、*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为相应的标准误;Hausman检验中,括号外数值为卡方分布值,括号内数值为相应的概率P值。

由表1可知,在(1)和(2)中,在未加入其它控制变量时,Hausman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即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因而支持随机效应模型;而(3)和(4)中加入其它控制变量后,Hausman检验结果在1%水平上强烈拒绝原假设,即支持固定效应模型。由(2)和(4)的结果可知,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标准化水平这一要素较为敏感,能够积极响应标准化水平提升带来的促进作用:技术标准作为一种高级生产要素通过标准的制定以及门槛限制实现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竞争优势;技术标准的兼容性和互用性规定引导市场走向有序化,从而提高资源分配及生产效率。

其它控制变量中,模型(3)和(4)的结果均显示,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规模有正反馈效应,企业规模越大其市场渗透力就越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专利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国际竞争力。资本密集度这一因素也值得重视,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对技术有更高的需求和研发动力,在我国逐渐丧失低廉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有益于我国企业发展新技术找到新出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资本密集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一致,人力资本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亦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一个企业的研发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越高,说明其人力资本越丰富,其越能够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最后,科技创新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即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国际竞争力形成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似乎与现实情况相悖,其中原因可能在于目前中国企业的R&D投入还较低,科技创新水平仍然没有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手段,而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依然过多地依靠传统要素投入,以量取胜。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从而提高本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我们对本文的实证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其主要方法包括以下两种:第一,上文对标准化水平的衡量数据来源为我国现有标准数存量之和,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在很多领域处于空白状况,因而在标准应用上离不开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进一步采用考察期内各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存量来对标准化水平进行重新衡量。其估计结果如表2中的(5)和(6)所示。第二,在前文对于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中,主要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为了提高对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均的控制,在这里,进一步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这一方法能够提高估计结果的精确性,其估计结果分别如表2中的(7)和(8)所示。

表2 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表示该项为空;***、**、*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为相应的标准误。

由表2所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5)~(8)的结果均显示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行业的标准存量越高(采用国际标准的存量越高),越有利于激化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意识,规范行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与前文的估计结果一致。其它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的系数最大,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最明显,这从侧面证明了规模经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化作用。同时,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和人力资本水平是支撑企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保障,因而它们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仍然是不显著的。综上所述,无论是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和的存量,还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存量,以及无论是普通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的估计结果均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尽管在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的估计结论尚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三)关于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事实上,在考察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时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一方面,标准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虽然标准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有可能会对标准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即在那些竞争力水平较高的产业中,其对于行业标准或规范的需求往往也较大,这些行业也更加有能力进行标准的制定,因而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是影响标准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为了克服遗漏变量问题,本文引入一些可能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采用了面板数据作为计量基础,但仍然不能排除遗漏一些关键因素的可能性;而且我们在对指标进行构造和衡量的时候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也是引起内生性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们将对这些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

为解决上述内生性问题,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法(Panel IV)做处理。先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离差变换(FE)进一步消除遗漏变量影响,然后对变换后的模型用2SLS估计。在使用2SLS过程中,需事先设定相关的内生解释变量和工具变量,基于前文分析,认为标准化水平是内生解释变量。在工具变量的选择上,由于内生解释变量与其滞后变量是显著相关的,即当期或今后的标准制定和存量受前期的标准化水平影响,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标准化水平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其自身的工具变量。面板工具变量法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Panel IV估计结果

注:"/"表示该项为空;***、**、*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为相应的标准误。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的原假设为"存在弱工具变量"。

模型(9)和(10)中基于内生性的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其它控制变量,标准化水平在1%均为内生变量。且两个模型中的Cragg-Donald Wald F 统计值均大于10%水平下的偏误值16.38,即拒绝了存在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本文采用标准化水平的一阶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以上数据表明,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依然显著为正,而控制变量中的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依然是不显著的,这与前文的估计结论基本一致,排除了实证研究结果的内生性问题。

三、总结与启示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本文基于2000-2014年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启示:

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标准化水平这一要素较为敏感,能够积极响应标准化水平提升带来的促进作用:技术标准作为一种高级生产要素通过标准的制定以及门槛限制实现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竞争优势;技术标准的兼容性和互用性规定引导市场走向有序化,从而提高资源分配及生产效率。其它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这体现在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能利用网络效应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甚至实现垄断从而成为行业主导。资本密集度这一因素也不容小觑,资本密集度能从侧面反映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有较大能力利用充裕的资本资源更多的应用先进的技术标准,自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亦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越丰富,其越能够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科技创新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即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国际竞争力形成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合理利用标准化水平提升带来的益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由表1可知,企业规模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最大,因而在短期内可以侧重加强对企业规模的投入从而实现快速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由政府牵头组织,实现企业间联盟,加强分工合作,发挥各个企业的专业优势以及企业联盟的规模优势。

2.从长远角度出发,行业标准的投入不仅能够实现短期收益更能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状况从高速发展转向新常态,这其中势必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经济转型。发展高新技术行业无疑是一项可持续的增长点,但我国现在的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支持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张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因而迫切要求政府集中人力、财力联合攻关,为我国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3.响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学习美国的技术标准化政策,让企业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发挥产业界的行业自律精神,通过标准体系的进入自由,积极引导企业公平竞争。政府只要对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广泛适用的标准予以支持,减少技术之间不兼容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通过政府扶持,将国家的行业标准推广到国际标准,扩大产业标准化的国际应用,取得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1]Tassey G. The Impact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on Global Trad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J]. Research Policy, 2015, 29(4):587-602.

[2]Blind K.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 theory, evidence, policy [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4.

[3]Clougherty J. A., and Grajek M.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SO 9000 diffus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4, 36:72-80.

[4]侯俊军,万欣.技术标准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J].2015,36:117-122.

[5]龚艳萍,周亚杰.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J].2008(4):15-19.

[6]张宝友,朱卫平.标准化对我国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J].2013(6):50-59.

[7]邢孝兵,徐洁香.技术标准化的贸易保护效应,国际经贸探索[J].2010(6):24-30.

[8]陶忠元,薛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耦合对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BP 神经网络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J].2016(9):146-154.

[9]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工业技术经济[J].2005(7):43-49.

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ndardizationandindustrial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HU Ben-tian, CHEN Le-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ifei Anhui 230601, China)

endogeneit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upgrading; technology standard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conomy into the new normal,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tandard system will undoubtedly bring sustained power to China's huge industrial market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y.Using the panel data of industrial during 2000-2014, and measuring the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ation on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mpir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eriod.

2095-2708(2017)05-0044-07

2017-05-05

本文系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项目号:REUDZZ2015003)资助。

胡本田(1967-),男,安徽广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F062.9

:A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竞争力标准化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