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0例早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临床分析*

2017-09-20姚庆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证型体征病程

宋 璐 姚庆华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180例早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临床分析*

宋 璐1姚庆华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结直肠癌 中医证型 分布规律 瘀阻证

结直肠癌(CRC)作为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次研究18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运用相应统计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得出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本次调查的病例来源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结直肠肿瘤外科、介入科等多个科室。

1.2 研究标准:分述如下。

1.2.1 诊断标准:西医为病例活检明确占位性质为结直肠恶性肿瘤,并且癌细胞穿透结直肠粘膜肌层浸润至粘膜下层,但未累及固有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结直肠癌[1]。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等,结合相关专家的临床经验,专家咨询,制定中医证候调查表。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级量化表”,共30个变量分别用X1-X30表示,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划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用0、1、2、3分值表达。

1.2.2 纳入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患者意识清楚,能做一般沟通交流。

1.2.3 排除标准:无病理诊断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患者神志不清楚或有交流障碍,不能回答问题者;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中医证候资料不全者。

1.3 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1.3.1 样本量估计:为确保有效数学处理,多因素分析需要观测数至少是变量数目的5~10倍[2]。本项研究变量是30,故需要样本量n=30×(5~10)=150~300,实际纳入观测病例180例,符合样本量要求。

1.3.2 调查内容:参与调查人员依据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设计了《结直肠癌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有关检查、中西医诊断及辨证。

1.3.3 调查质量:病例纳入标准、疾病的诊断,至少应由2名专业医师共同做出。由于中医的四诊信息因调查者不同而有所差异,参与调查人员应相对固定,且接受统一操作培训。

1.3.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得出主要证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证型聚类结果:通过收集180例患者症状、体征等四诊信息,将患者四诊信息作为变量标准化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3-4]。剔除<5变量,将其余30个变量输入SPSS22.0运用系统聚类进行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树状图及中医临床专家辨证,得出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为四种[5],如表1所示。

表1 证型聚类结果

2.2 基本分布: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180例病理确诊为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瘀阻证62例,约占34.4%,年龄58.5±15.0岁,病程103.7±83.2天,该证型比例最大;其次是脾肾双虚证52例,约占28.9%,年龄60.4± 11.7岁,病程114.4±115.0天;湿热证39例,约占21.7%,年龄57.1±12.0岁,病程104.1±83.4天;肝肾阴虚证27例,约占15%,年龄59.4±13.5岁,病程110.4±110.8天。经χ2检验,年龄P值<0.05,说明年龄对这四种证型有显著差异;病程P值<0.05,说明病程对这四种证型有显著差异。

2.3 各症状、体征比较:根据制定的中医证候量表,收集180例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23项。其中瘀阻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主要症状、体征:面色晦黯、恶心呕吐、腹痛拒按、大便变细;脾肾双虚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主要症状、体征: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少气懒言;湿热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主要症状、体征: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食物不振、失眠、里急后重、畏寒怕冷;肝肾阴虚证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体征: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乏力倦怠。

3 讨论

癌的产生是机体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随之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变化,蕴结于脏腑,日久形成的一种恶性疾病。结直肠癌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肠蕈”“锁肛痔”“积聚”“脏毒”等。《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中医证候是对内外因素互相作用而发病之后,正邪交争所形成的某一阶段表现及机体的反应状态等疾病现象的概括。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运用辨病-辨证模式可全面评估患者病理状态,提高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结直肠癌中面色晦黯、腹痛拒按、恶心呕吐、大便变细、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等瘀阻症状较为明显,证型统计也以瘀阻证最多见。早期结直癌患者具有病程短、药物干预少等特点,因此,症状及体征等中医四诊信息较中晚期结直肠癌单一,瘀阻证多以单一证型出现,也可与湿热证、脾肾双虚、肝肾阴虚等证型兼挟出现[6]。本次临床研究也发现早期结直肠中腹痛隐隐、畏寒怕冷、大便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体征也比较突出,证型以脾肾双虚型为主,兼以肝肾阴虚型。从而表明早期结直肠癌不单单存在实证,也有虚实相夹症状及证型。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药,尚要顾及脾肾,不可过用寒凉之药。同时,注意虚证予以培补正气。

一方面,早期结肠癌患者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导致湿热内生,湿热互结于肠道而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久之痰血凝滞发为肠癌。另一方面,脾虚湿盛日久伤及肾脏,导致脾肾双虚,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加剧了湿浊、痰凝、血瘀等产生。这也表明早期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型变化复杂性及多样性。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结合中医文献对癌的概述,再次论证了结直肠癌的产生与湿浊、血瘀、痰浊、气滞等密切相关。因此,早期结直肠癌中医治疗侧重从瘀而治和从虚而治。从防治方面讲,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甚至家族的生命历程,包括先天机体(包括基因层面上)的不足和后天不良生活习性,推测是否存在癌症的易感性,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辨证治疗要求因人而异地调整五脏的偏倚,这都是防治癌症的重要理论[7]。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探索早期结直肠癌的证型及症状、体征。由此推及存在上述症状、体征及证型的正常人群,一方面,进行早诊断、早发现、早诊治;另一方面,经过辨证论治,及时给予中医中药干预,改善纠正易患体质,预防肠癌的发生,即达到“未病先防”[8]。

4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结直肠癌中医症状、体征表现不一,即可表现血瘀、痰浊、湿热、气滞等实证体征,也可变现为气阴两虚等本虚症状,科学、标准的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中医专家辨证提示早期结直肠癌虽在呈现单一证型,但是在放疗、化疗、手术等治疗方法及其他因素的干预下,结直肠癌证型多表现为复合证型出现,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症状、体征。其中,瘀阻证和脾肾双虚证较常见,其次是湿热证和肝肾阴虚证。由于中医专家辨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临床中针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证型分布研究,还需要大样本的收集,进行进一步系统、正确的数据分析。

[1]卫生部医政司.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1):1177-1191.

[2]蒋知俭.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3-256.

[3]刘卉,郑妍.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8(12):56-57.

[4]张世君,齐冬梅,李运伦,等.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无监督方法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7(3):377-379.

[5]王国娟,余文燕.大肠癌中医证型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838-839.

[6]王晓戎,袁孝兵,李平,等.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377-399.

[7]叶应阳,于天启,林一峰.中医恶性肿瘤体质研究之我见[J].新中医,2016,48(1):10-11.

[8]柴可群,王德玉.化痰祛瘀解毒法在肺癌治疗中的运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6):26-28.

2017-02-22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肠道菌群在脾虚湿阻型结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编号:2017ZZ004

# 通讯作者:姚庆华,E-mail:danfer1001@126.com

猜你喜欢

证型体征病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颞叶癫痫脑灰质和白质减少及其与病程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