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的研究
——基于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2017-09-20陆家辉寇婷婷瞿华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转基因机制食品

陆家辉,寇婷婷,瞿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的研究
——基于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陆家辉,寇婷婷,瞿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风险与收益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重大成果,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与社会认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特点。唯有仔细梳理风险的来源与产生机制,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科学技术;转基因;风险;不确定性

前言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关于其安全性、合法性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沸沸扬扬。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中立者亦有之。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再次引起了舆论风暴。以专家院士为代表的“挺转派”与以舆论领袖为代表的反转派在社交媒体上相互辩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然而,舆论争议随时间流逝平息以后,公众仍然无法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仍然存在思维盲区。毫不夸张地说,看似热烈、亲民的讨论实际上远离公众日常生活,丝毫无助于普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形成,反而会加剧偏见与对立。

因此,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应从社会中入手,避免假设信息的干扰,力争做到客观。这才符合学术研究的伦理道德和规范。笔者以南京市为例,运用实践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正确决策支持。

一、现状:不容乐观

风险,一个充满争议的词语。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人们根据自身关注领域的不同给它以不同的定义。尽管学者定义不同,但是关于风险,学者达成了一致共识,即风险代表着一种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一词准确无误概括了高度依赖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却是一个未知变量。

若想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来源进行研究,必先准确把握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认知状况。只有在清晰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公众认知以后,对“风险”的解释才是有意义、有依据的。否则,忽略现状而空谈风险产生的来源与机制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认知状况方面,总体知晓度高,安全性认知偏保守

根据调查显示,有95%的市民表示通过各种渠道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只有5%的市民表示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同时,有将近80%的市民正确回答出了转基因食品的确切含义。这说明转基因食品已经深入大众生活,因而人们对其有较高的知晓度。在转基因食品属性一题中,笔者有意设置了一些诸如:颜色鲜艳、口感好、环保无公害等无关选项。这一题,有超过60%的人勾选了“安全性有待研究”这一选项。这一调查结果直接印证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不明,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的判断。(如表1)

2在接受程度方面,总体呈排斥趋势,前景预期黯淡

笔者共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同等条件下的消费选择问题。题目主干为“在相同条件下,你的消费选择是”,题目选项有三项,分别是转基因食品、非转基因食品。此题调查分析显示,96%的市民在相同条件下选择非转基因食品,仅有4%的市民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第二题涉及已知情况下的行为假设问题。题目为“在了解餐馆以前长期使用转基因食材烹饪食物时,你是否会继续在这用餐?”,题目选项分别为(1会,2不会,3视情况而定)。此题仅有26%的市民选择“会”,有22%的市民明确表示不会继续在这用餐,有52%的市民表示视情况而定。74%的市民在已知食材为转基因食品时,对继续用餐表示怀疑。第三题描述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发展前景的认知。题干为:您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如何?题目有三个选项,分别是成为主流食品,前景未定(与普通食品平分市场、被淘汰),不好说。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的受访对象认为转基因食品会成为主流食品,81%的市民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不好说。10%的市民认为转基因食品发展前景未定。

表1 转基因食品认知状况调查表

二、风险:缘何而来

一个“不好说”,包含着普通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复杂情感。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有限性让转基因食品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前文已经论述到,科学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作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成果,转基因食品亦逃脱不了科学技术的宿命。那么,在公众头脑之中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传统的概率风险模型失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理论工具来解释、评估风险。因此,笔者借鉴卡斯帕森教授的“风险的社会放大”概念框架,尝试对中国社会语境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形成做出解释。卡斯帕森教授认为风险是一个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进程互动的综合体,这种综合的风险并影响公众对风险的行为。风险的社会放大指的是信息过程、制度结构、社会团体行为和个体反应共同塑造社会体验[1]。鉴于此,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我们认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是传播机制、触发机制、反应机制的互动结果。

在进一步阐述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形成机制之前,有必要对上述概念做出界定。一个完整的风险放大过程应该包括客观的风险事件以及围绕此事件展开的信息传播、超过社会安全临界范围的社会响应、社会行为、次级效应等重要环节。与此相对应,我们不妨把这些环节分别命名为传播机制、触发机制、反应机制。

传播机制,顾名思义,即社会上与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传播、接收的处理方式。传播学研究表明,信息源、传播渠道是影响信息的可信度重要因素。如今,除了官方的、正式的传播渠道以外,受益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信息载体。传播速度快、进入门槛低、影响范围广、示范效应强等诸多特性使得网络自媒体成为当前舆论阵地的主力军。

触发机制,描述的是制度结构对风险事件的处理方式。它反映了社会制度面对风险威胁时的应对机制。它通过社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试图将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正是风险认知与风险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制度应对客观风险带来的威胁变得失效与乏力,由此导致了风险的扩散与加剧,引发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意义上的风险。其具体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放大站(文化与社会团体、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成员)。原有的客观风险事件通过这一机制得以正式形成。社会放大站以自己的角色要求、问题视角来构建、解读接收到的风险信号[2]。

反应机制,即衡量社会对风险的即时反应程度与行为。这既包括社会的直接行为,又包括由此引发的次级、持续的行为。这些影响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在明确了风险发展的各个环节之后,对风险发展(放大或缩小)的结构化概述成为了可能。

当纯粹的、物理的风险事件发生后,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通过社会既有的传播机制得以扩散,从而使风险被外界认识、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源泉及方式是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重要因素[3]。信息源自身的权威程度、社会地位都会直接影响风险信号的传输与接收。首先,从信息源来看,充当信息源的组织、个人都会依据自己在角色要求和利益对客观风险进行信号过滤、筛选,获得他们认为的重要的那部分。同时,信息传播渠道通常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传播渠道和非正式的人际传播渠道。正式的传播渠道通常是以媒介、组织为载体的、以公告、新闻发布会、听证会形式出现的。而非正式渠道则具有显著的私密性、扩散性、亲民性特点,它以社会关系为载体,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有选择地传播。其次,社会“放大站”在接收风险信息、察觉到信息附带的象征后会释放含有鲜明特征的风险信号[4]。充当“放大站”的通常有以下几类:技术专家、风险管理机构、新闻媒介、政治组织、舆论领袖。社会放大站一般具有个体难以企及的影响和能力,在社会影响和动员能力上更具一筹。它们在思考问题、解读事件的过程中不自觉运用到符合自身价值观念、角色要求的理论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重塑、建构风险事件[5]。此时,风险已经完全脱离了初级形态,成为一个社会共同面对的综合体。它的影响覆盖整个社会领域,任何组织个人都无法逃避。被建构后的风险会产生大量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引发进一步的次级效应。风险的反应机制简明概述了主要的行为方式及可能后果。主要有四种类型,社会影响、公众关切、风险损失、社会资本。社会影响包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的现象,公众关切则侧重风险事件的受关注程度,风险损失则直接评估社会受损状况。社会资本指的是风险事件肆虐社会过程中社会机构的反应方式对潜在社会信任程度带来的影响。

三、结语

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与风险事件的扩散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当人们思考物理的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害时,风险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个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政府、大众媒介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综合动态过程。单纯地、孤立地处理、应对风险事件的做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唯有统筹全局、从整个社会背景出发理解风险事件的起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准确把握风险的社会传播机制的运作与功能,必将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关键的政策和理论支撑。

[1]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公众、风险的沟通及风险社会的放大[M].童蕴芝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2]同上.第86页

[3]Shoemaker,P.J.(1987)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book:A re⁃view of 31 texts.JOURNAL OF commmunication,vol37,no3,pp109-131

[4]Hovland,C.J.(1948)Social commission.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92,pp371-375

[5]邱洪峰,熊慧.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5年第5期

瞿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转基因机制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转基因,你吃了吗?
美国首次释放转基因蚊子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皮革机制
危险食品
玩转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