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雕塑

2017-09-19陈可珺

南风窗 2017年18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艺术品雕塑

陈可珺

同质化问题已经成为每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无法避而不谈的话题。城市与城市的较量中,除了经济实力以外,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往往决定着一座城市对发展所需的资金与人才的吸引力,决定着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广州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时,就颇具战略眼光地提出了“立足广州自然人文条件,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定位。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 活动中,《南风窗》就城市的发展与城市风貌个性化保护的问题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原校长黎明。

N-南风窗L-黎明

城市要有追求

N: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本来历史文化各有千秋、地域空间各具特色、人文精神特征各异的城市,逐渐失去了特点,尤其是在城市风貌方面,同质化日益严重。您认为广州的城市建设要朝什么方向努力,才能彰显出广州的个性化的魅力?

L:我认为,在提升城市个性化的魅力方面,广州需要一些大手笔的运作。广州拥有众多的光环和历史,比如说她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中国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举办地,是国共合作的友好地……但是目前能记录这些历史时期广州领时代潮流的痕迹并不多。尽管现在大元帅府、全国总工会纪念馆、“团一大”纪念广场等等一些旧址都得到了修葺和保护,但是跟历史上那种轰轰烈烈、大浪淘沙的大势磅礴相比,这些痕迹还是显得单薄。如果我们能够以广州的这些文化和历史跟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良好地对接,重新根据广州历史上的文化资源、艺术资源好好地布局,重塑花城、羊城、革命之城、改革开放之城……无论是商业的、文化的、现代的、传统的还是历史的,都好好地规划、提炼,以突出广州在一线城市中的特色;跟即便同样是革命策源地之一的武汉比也有不同。那么这座城市就自然姓“广”了,姓“粤”了。比如说现在的二沙岛,假如多一些显著的公共艺术、让人记得住的艺术作品,就显得不一样了。

就城市建设来说,国内很多城市都要“补课”。就正如我们国家曾经也补过基础建设的课,在世界经济萧条的时候,国家把经济开发重点转移到内陆,建设高铁、桥梁、高速公路、机场等等。同样,我们也应该合理投入财力、物力,来补一补文化的课、艺术的课。

值得一提的是,修复历史建筑、缅怀历史文化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不冲突。相反,正是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提醒着我们,提醒着世人,这座城市和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精神内核中从来不缺乏锐意改革的因子。

一座城市要有一座城市的追求,要有自己的底蕴。如果所有城市追求的都是不断地建楼盘,不断地改变城市的城际线,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必然出现,城市与城市之间分不清彼此的情况很难避免。

高楼大厦取代不了城市雕塑

N:说到城市特点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城市似乎还没有产生过一尊可以被世界各国的人所认知的雕塑,雕塑作为城市地标的作用似乎被争相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新地标所取代。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状的呢?

L:这是中国城市的普遍性问题。就广州来说,我们可以广州的五羊石像为城市象征,在不同的场合都以“五羊”的形象作为标志来推广、传播,不断地强化她的形象和影响力,这样就能引来足够的关注,也能闻名于世。比方说比利时的“尿童”,其实比真人小孩大不了多少,但是游客到了布鲁塞尔就是要去找他,才觉得不枉此行。这很大部分原因正是在于城市在宣传上下了大功夫。

我们可以汲取布鲁塞尔的经验,以五羊石像为骄傲,以解放纪念碑为骄傲,以广州起义纪念碑为骄傲……不为时代的变迁所转移,不断地打造她们的形象,不断地在宣传中加以强调,那么,从世界各地来广州游览的旅客也都会拿着明信片“按图索骥”,打破语言的障碍,纷纷慕名而来。

以此而言,中国城市缺的并不是具备让全世界的人都去认知的高水平雕塑,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将这些雕塑作为一种代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来包装和推广。

N:在打造城市的文化艺术地标方面,艺术工作者、行业协会和整个艺术设计行业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L:我认为行业也好、艺术工作者也好,要以自己的智慧为时代、为公众服务。这种智慧,包含许多内容,比如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让大众接受;如何引领公众的审美,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随。引领也是一种服务。举个例子,在大型城市雕塑的建立上,常常会看到低水平建设的重复性进行,如果说是暂时“交学费”是可以的,但“学费”永远这样交下去是不行的,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城市雕塑被拆了,或不为公众接受了,“辣眼睛”了,被媒体曝光了,但继续这样创作的大有人在,并且这种现象仍在不断重复着,影响公众对审美的认知。

我在所参与的几个协会的学术与社会活动中,都提倡宁缺毋滥,不急功近利,更不能只站在我们自己行业的立场上,空喊“中国社会太缺少雕塑了”这类口号。

让城市成为艺术的沃土

N:近十几年来,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整体环境艺术设计和呈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城市要怎么抓住这个机遇?

L:现在城市用地寸土寸金,某一块地如果划批给开发商发展了,那么对它的环境因素、艺术因素的考虑恐怕就注定要被排在次要的地位了。大多数开发商只会在某个楼盘开售之前,为了吸引受众,才想到要用雕塑作品来装饰他们的售楼部和楼盘。这时候可能就会有关系比较好的开发商打电话来,说能不能在我们这里摆放几个你们的优秀作品;有一些楼盘则会摆放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在那里。无论是暂时摆放还是长期装饰,对提升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并没有什么帮助,甚至适得其反。而且,就算摆放了真正的艺术品,通常也没有配置足够的空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通常采用“百分比艺术政策”的做法。就是通过立法,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规定在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取若干百分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建设。目的就是为了用法律的手段来为公共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经济支撑,将艺术融入环境建设,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更能彰显城市的人文特色。这种方法其实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实行。

N:刚才您谈了公共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对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塑造、文化品位提升、历史文化提炼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艺术本身她的产业和行业得到发展、持续进步。那么,您对推动艺术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进步有什么建议呢?

L:我很鼓励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而不是单从某一个领域的文化产业上着力。前些年我们强调工业设计,全国各地都在搞工业园;后来又倡导扶持动漫产业;现在又将重点转移到微漫……都还是从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的,没有真正集合起来,把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盘子做大做好。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市场的驱动。好的艺术作品被公众、被市场所接受,离不开艺术中介机构的成熟运作。艺术工作者一般不会有时间精力自己去找买家,大部分买家也不可能了解众多的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成熟的艺术中介机构、专业的艺术经纪人来对接艺术作品和市场需求,来培育艺术工作者的口碑和知名度。

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市场的活力跟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当前艺术经纪人的队伍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画廊经济也不发达,现有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一方面没有深入到艺术家,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到公众当中,艺术品缺乏合理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条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艺术工作者要体现作品价值,大部分只能靠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几年一度的省市美展。真正走向市场、走向国外的艺术品交易,并不多。同时,艺术品的流通和交流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个人的行为方面;官方层面的公开交流并不多。

文化创意产业活了,我们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艺术工作者、设计工作者自然有地方就业了,队伍就壮大了,从而进一步反哺这个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方面,我们学校也在努力。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招收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评论的学生,为进一步开发艺术的价值服务。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将商品价值跟艺术品挂钩并没有什么可遮遮掩掩的,相反,正是要通过市场给艺术家,给艺术从业者,给艺术教育工作者,给艺术类学生,给行业一个越来越明晰的标准。

我认为,广州作为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这方面应该走在前列,让艺术和艺术品在健康、良好、充分的市场环境下成长。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艺术品雕塑
巨型雕塑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我的破烂雕塑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水利系统水文化专家和美术书法艺术工作者赴河北开展2020 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水利文化艺术走基层主题活动等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