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2017-08-31赵义

南风窗 2017年18期
关键词:政论习近平法治

赵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8月19日,六集专题政论片《法治中国》开始在央视首播。全片有六集: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和下)、全民守法。从奉法到立法、执法、司法再到守法,法治的基本環节都有了。

这部政论片的质量很高,既很深刻,又很好看。其中既有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生动的现实案例,很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不同阅历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道理的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反过来,只有对事物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再看待具体现象的时候,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比如说,对于“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过直接经验(比如经历过法治被严重破坏时期),或者有过间接经验(比如一个熟读二十四史的历史学家)的人们,相比于初涉世事的人们来说,理解是不同的。

反过来说,当看到那些冤案被昭雪的当事人或者其家人流下激动泪水的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这幅画面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不仅是一个政论片能够广为传播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法治中国这个主题上凝聚共识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对待法治中国这个主题,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依法治国为什么成为“四个全面”之一,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法治的各个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启了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法治为什么重要

对于法治,不会真有人觉得它不重要。也就是说,人们不会笼统地反对法治的重要性。但我们的认识显然不能止步于此。

结合央视首播的这部政论片来看,至少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历史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具体到中国历史,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更迭、治乱循环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其次是现实需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性一跃的关键性节点上。这个历史性一跃,就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个国家强不强,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看一些纸面上的数字,很重要的是看构建秩序的能力。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因为资源条件变得很富,但一旦面临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无力化解,那很难说这个国家是一个强国家。

法治是一种能力。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我们现在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还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法治能力。法治不因人而异,所以可靠;法治是把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固化下来,所以稳定。一个国家的法治能力,就是国家变强的一个标志。

第三个层面是结合历史和现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要创造更高水平的制度文明。我们说,我们走的是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那么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不仅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是要有更高水平的制度文明,重要标志就是法治水平。

这三个层面又是内在有机联系和统一的。要创造更高水平的制度文明,就必须回答如何走出治乱循环这个“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要创造更高水平的制度文明,不是简单的在白纸上画画,而是从既定的、我们直接继承的历史条件下来创造,是从解决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实际问题入手的,是从这样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法治体系。

归结起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要从如何正确作答这三个重大问题的高度来认识法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法治为什么是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不忘初心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实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法治中国的建设,也不会例外。

真理尺度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使主观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比如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但我们推进改革还需要试点,那怎么办?十八大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了18项授权决定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拓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等等,全国人大常委会都作出决定,确保这些重大改革和先行先试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地运行起来。

再比如说,要防止立法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就需要在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较真碰硬”,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重要法律草案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但我国地区之间情况差别很大,一把尺子很多时候很难衡量地方性的特殊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15年,立法法作出相应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成为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如果地方立法有问题怎么办?单靠上级监督下级恐怕很难,那么在制度上就要有备案审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允许公民个人也有权利以合适的方式对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和审查的要求。

至于司法体制改革中尊重司法机关区别于一般行政机关的职业特殊性,实现员额制的管理方式,更是尊重司法客观规律的表现。

所谓价值尺度是说成功的实践要有价值评价。价值评价不是主观随意的,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评价,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纠正冤假错案时的一段话就生动地表达了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价值评价的根本内涵:“不要说有了冤假错案,我们现在纠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伤害和冲击,而要看到我们已经给人家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对我们整个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我们做纠错的工作,就是亡羊补牢的工作。”

意思很清楚,对待纠正冤假错案,如果站在狭隘的个人或者部门立场上,就会认为是对自己权力和威信的伤害;但如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积极纠正冤假错案就是对当事人受害的弥补,就是修复执法的公信力,是“亡羊补牢”。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评价,建设法治中国,当然要采取总书记说的后一种价值评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

《法治中国》这部政论片的主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而这条主线中的价值评价部分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关心的、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论片有大量生动的案例,让观众也是感同身受。

其实,从政论片最后的落脚点——全民守法来看,要让法律成为人民的信仰,至少需要两条:第一条,法治管住“关键少数”,就是有权力的带头守法,违法必被追究;第二條,法治要守护好人民的权益。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都有一定的或者说局部的思想和做法(毕竟传统社会本质上还是人治),但要真正成为法治建设的精髓,还得看今天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这既是从我们要真正跳出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这个角度来说的,也是从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价值评价的核心这个角度来说的。在过去五年的举措、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相信,中国一定可以通过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提供出法治建设方面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政论习近平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