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德育对策研究

2017-09-18尹怡朋

魅力中国 2017年38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德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大学生精神价值倾向不仅与国家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更对未来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具有迫切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德育

大学生思维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他们的世界观和信仰往往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传统价值中的合理部分产生了怀疑态度,部分大学生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毕业意味着将要走向社会,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未卜、没有安全感,在内心有一种畏惧感、恐慌感,试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慰藉。

宗教信仰者在大学校园里虽是少数,但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能否得到学校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环境的稳定和教育質量的高低。本文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力求找出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大学生对宗教理论有了一定认识,但并不表示他们全面掌握了宗教知识,事实证明他们的宗教知识还很欠缺的,对宗教组织的了解也很少。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五大宗教的产生过程,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目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宗教知识较为缺乏,其经常生活的环境很少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其宗教信仰是模糊的,对宗教态度是宽容的,对宗教价值的理解是感性的和传统的,总之,受社会宗教活动影响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宗教知识,缺乏对宗教的理性思考,加之受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倾向,一旦宗教活动影响他们生活环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潜在的宗教信仰的人群,而这一点值得注意。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信息视野扩大,经济意识萌发,人际交往广泛,对社会各种现象都充满新鲜感、好奇感。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诸多因素,使得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宗教产生了兴趣,甚至盲目信仰宗教,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担优。从现实状况看,宗教影响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宗教典籍对大学生吸引力,如《圣经》、《古兰经》等对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都很容易产生吸引力;宗教思想通过文学作品中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受信教的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同学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影响不是很大;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的影响,如基督徒的“礼拜”活动,教堂集会庄严肃穆,很容易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震撼力,深受其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生对过宗教节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圣诞节,许多大学生走上街头彻夜狂欢。此外宗教的各种艺术形式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如寺庙、佛像,教堂、耶稣、圣母雕像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恋爱交往问题的困扰,就业与竞争等诸多现实影响困扰着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各种压力,有些人会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消沉、迷惘、失落、焦虑,甚至在宗教中寻求心理慰藉。此外,大学生身体存在缺陷、家庭影响、成长经历中的阴影,往往也会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

三、德育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报告,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宗教不仅对信徒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的信念充实他们的心灵。[1]

(三)提高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的宗教心态现状使我们看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时代对它的客观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面单一、陈旧,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思想疑问,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思想教育公式化、教条化,可能造成大学生政治信念不够坚定,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摇摆不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下功夫练好内功的基础上,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带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施;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针对当代校园越来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邀请专家为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设立心理咨询诊所、开设心理卫生课等,为健康大学生的心理提供保证。高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缓解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社会和学校要加大力量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因家庭贫困、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造成的心理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对这个群体学校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与身边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带动大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六)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采取报告或专题形式,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时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用社会进步、发展、开放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从而坚定信心,少一些困惑。

参考文献:

[1]陈全成、甘满堂.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简介:尹怡朋(1980-),男,汉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德育
信仰
漫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