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山香器谈文人雅趣
2017-09-18姜鹏乐
姜鹏乐
摘要:山石文化与香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颇受历代
学和禅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志士的推崇。笔者汲取两种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探究研山香器设计浅谈文人雅趣,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致以敬意,为现代人追求KA情怀和感知生活美学提供契机。
关键词:研山;山石文化;香炉;文人雅趣
香乃传统文化和脉之品,山石为文人寄情圣物,历代文人对中国香文化与山石文化歌之咏之,托之寓之,而中国审美向来以文人审美为最高境界。此文通过对山石文化和香文化的探究浅谈研山香器设计与文人雅趣。
一、研山之山石文化与文人渊源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石头便成为先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石头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人们以石制器、以石敬神,不少神话故事也因石缘起:中国名著《西游记》,其主人公孙悟空相传是由一块仙石采天地日月之精华后孕育而成;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与女娲补天时遗留的一块灵石也有莫大的渊源。可见,山石在中国人的葉脉基因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情结。
“石者,天地之骨也。”,自魏晋以来,赏石、论石、品石便形成一种风尚。而对于喜静尚文、重视精神生活的文人群体而言,山石这一自然象征物,一直是他们寄情的圣物,他们抒怀言志,融入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从中获得精神超越。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有一块心爱之石取名“醒石”。陶渊明每每醉酒便坐卧醒石之上,诗兴大发;唐代名士牛增儒也酷爱藏石,白居易曾在《太湖石记》中称他与石为伍:“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到宋代,山石文化在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下得以蓬勃发展。米芾作为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玩石赏砚,近乎癫狂,米芾拜石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研山就是米芾收藏的一方灵璧石山形砚台,砚与研谐音,所以古称“研山”。据考证,此石是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的旧物,几经流传,到了米芾手里。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记载:“江南李氏后主,寅一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擎,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其外表小巧精致,山峦层叠起伏,错落有致,让人叹为观止!米芾得到研山后,《志林》记载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极,即兴挥毫,留下了传世珍品《研山铭》。
到明代,“研山”开始变成文人案头的重要陈设,赏石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彰显人们的生活意趣和审美品位的重要表征。
二、香文化与山石文化
《孟子·尽心章句下》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性也。”可见,人类天性爱香。焚香不仅可以使环境得以净化,那缕缕轻烟,仿佛还能带人进入飘渺的天境。中国的香文化历史久远,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用香、爱香、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到宋代,焚香与品茶、插花、挂画被誉为文人的四种艺事。
香器是承载文化内涵的器物,著名的“博山炉”就是融合了香文化与山石文化,博山炉最早出现于战国,盛行于汉晋,它包罗万象,独具气势,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
很多文人在诗词中对博山炉予以赞誉:汉代有诗云“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记述的就是博山炉的制作精美。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代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都生动地描绘了博山炉熏香时的袅袅仙境。从博山炉的造型设计制作及其社会地位与价值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高山流水、闲静飘渺、脱俗超然意境的追求,这也很大程度的受老庄哲
三、研山炉香器设计的内在表达
研山炉香器设计就是基于对研山山石文化与香文化的探究设计而来的,它依附于中国山石文化的人文之意,融研山形态与香器结合的创新设计,即可风雅地称作“研山炉”(如图)。研山炉造型设计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山形炉盖,以《研山铭》所绘研山图为形,又似汉代博山炉样式。其型运用极简的现代设计手法,将山石呈片状依序分布排列,各片山石间隔开槽孔,便于空气和炉烟对流;下部为扁海棠式炉身,底呈四足。炉内可燃篆香,馥馥撩人的烟气从山石间袅袅而出,与山石形成雾气氤氲之变幻,可在品香与玩器间感受山石之姿态,感受天地之灵气,感受“空谷香霭,万籁无声”的审美意境。
此研山炉设计本着将中国传统山石文化与香文化结合的理念,以今人之心性,体味古人之生活节奏与内涵,看山涧淡雾,闻清雅之香,思绪随缕缕轻烟飞入天际,鸟瞰山海,原本喧嚣繁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开阔空灵,氤氲出一种脱俗超然的灵韵雅致。通过嗅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将日常物质生活提升至艺术精神境界,充实现代人的内在涵养与修为,既蕴含着物我合一的自然情怀,又糅合着文人志士对山石和香难以名状的情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人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我相信,未来的这个领域定会大有突破,正视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真正的达到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