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饮食习惯及其文化差异
2017-09-18高健
高健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英两种语言中关于饮食传统习惯的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中所存在的不同,从而进一步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其中西方文化差异性。这对于了解中西方饮食习语文化习惯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饮食习惯;中西比较;跨文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基础活动的体现之一,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饮食习惯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层价值所在。这里,我们将对比中西方饮食习惯,从而探究中西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差异所在。
一、中西饮食种类比较
众所周知,影响饮食种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一个民族所处在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等都会成为影响民族国家饮食结构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饮食主要以米、豆麦类为主,辅之香油、姜葱、大豆等食材。而西方人最爱的食物就是牛奶、黄油、鸡蛋、小麦和蔗糖浆等等。而这样的不同就在彼此的饮食习语中体现出来,比如中国饮食习语中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当家方知油米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在英语饮食习语中的“Better half an egg than empty shell”、“bread and butter”、“as different as chalk from cheese”等等。除此之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酒”和“茶”在习语的出现频率也是很大的,比如说:“酒肉朋友”、“酒后吐真言”、“冷水泡茶——无味”、“茶碗打酒——不在乎(壶)”、“好茶不怕细品”等等。而在英语饮食习语中,“牛奶”可谓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饮料了,比如说:“milk for babies”(适合儿童的读物;简易的东西)、“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llt milk”(木已成舟)、“God gives the milk,not the pail”(上帝赐牛奶,桶要自己买)等等。
二、中西饮食工具比较
饮食种类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饮食工具的选择上,从中国饮食习语中反映出的是中国的饮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在西方国家多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进食方式与西方的不同,这样的情况在饮食习语文化中也是有所反映的。例如在中国饮食习语中有这样的句子:“单筷难夹菜,独翅难飞天”、“一只筷子吃藕——穿眼”。这就说明了中国人习惯于使用筷子来作为自己进食的工具方式。对于筷子的使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种类的所影响,因为以米、麦面等主食的食物是更适合使用简单的竹木制筷子进行夹、拌、拨、弄。另一方面,对筷子的使用还体现了中国人注重整体、提倡合作、重视人际关系的处世方式和思想观念,因为只有只能通过两只筷子的彼此合作才能将食物夹起。
而在西方,西方人的饮食工具多以刀、叉、匙为主,这同样与西方人的饮食种类和文化背景有关。一方面,西方人的饮食多以肉类、蛋奶制品为主,这就需要像刀、叉、匙这样的工具帮助切分食物。另外,西方人热爱冒险、崇尚平等、追求个人自由的性格特点,也在他们的饮食工具上体现出来,刀、叉、匙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功能,用刀切割肉食、再用叉进食、用匙喝汤,可以说西方的进食工具分工是非常细致准确的,各自有着自己的功能职责,互不干扰,这也是西方独立自由、强调个人与部分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中西饮食态度比较
在饮食态度上,中西饮食习语中所体现的双方对饮食态度也是有所差别的。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说明了饮食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凡。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己所做的一切的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吃好饭,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养家糊口”一样。同样,在英语中也有类似于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表达“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只是西方人对于饮食的态度是不同于中国人的,例如有习语“Live not to eat,but eat to live”、“Quick at meal.Quick at work”,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吃的态度是吃饭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四、中西饮食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总结
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东边,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适合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水稻、麦豆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西方多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多温润多雨,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适宜鲜嫩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因而形成了以肉类、蛋奶制品的饮食结构。
在经济上,中西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影响中西饮食习语文化的不同的因素之一。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制度之下,在长期封建制度之下采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措施,这样就促成了小农经济的顽固保守,人民百姓安心于土地种植,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思想。而在西方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随着14世纪进行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封建农耕经济逐渐瓦解,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西方人成为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吃饭的新型劳动者,由于生存手段的多样化,也推动西方人饮食观念的改变,即饮食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思维方式的对比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比较偏重于整体意识的,注重综合、经验、直觉;而西方人更加偏向于对立思维,强调分工、精确、分析。从中西方饮食习语中对于各自饮食工具的表达上和其所传达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彼此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所在,就像筷子和刀叉的各自偏向一样,实则背后传递是双方在价值观、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