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庞德的李白诗歌英译对比
2017-09-18喻逸
喻逸
【摘要】笔者从美学追求与翻译目的、意象处理与得失分析以及译诗形体与语言风格三个角度切入,对庞德与许渊冲的李白诗歌译文进行了多方面对比。经分析发现,庞译语言平实凝练,采用了自由诗体的形式,风格含蓄。庞译是对其意象派理论的一次实践,旨在挑戰当时统治英美诗坛的维多利亚诗风,不乏一些误译和创造性的翻译;许译采用了格律诗的形式,音韵和谐,形式工整,力求“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有机统一,在忠实原诗内容而非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
【关键词】李白诗歌 许渊冲 庞德 对比
诗歌是独特的文学体裁,其形式与内容几乎同等重要。跨越两种文化的差异以达到内容上的对等已是难事,在此基础上追求音韵与形式上的对等或“神似”则是难上加难,无怪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过“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中国诗歌有高度凝练、形式工整、音韵和谐、风格含蓄和好引经据典等特点。在处理中国诗歌的时候,许渊冲和庞德有不同的美学主张与翻译策略。
一、美学追求与翻译目的
庞德是意象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意象主义是指1912到1917年间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一场诗歌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步入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经历了激荡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正受到强烈的冲击,但英美诗歌界仍在遵循维多利亚诗风,关注严整的韵律格式,抒发空洞的伤,无视动乱的社会现实。英国诗人阿尔丁顿曾评价:“19世纪的诗歌——自雪莱开始,经过了丁尼生、史文朋…华而不实,文笔拙劣,几乎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意象主义作为变革之风,应运而生。1913年,庞德在《诗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意象主义三原则”宣言:第一,直接描述主观或客观“事物”;第二,绝对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词;第三,至于节奏,应使用音乐性短语写诗,而不要按节拍的节奏来写。原则一表明意象派诗人作诗关注于呈现事物本身,即对意象的描述,反对诗人直接对意象做出评价或表露自己的情感,由读者完成意义的构建。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直接主义。原则二是对维多利亚诗风华丽辞藻的批判,追求用词简洁朴素,使用生活化的平实语言。庞译用词朴实,句式简洁,相当通俗。原则三表明意象派反对按照固定音步写诗,强调的是诗的内在节奏。试看庞德最著名的意象派作品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诗仅有两句。语言朴素简洁;没有使用完整的句式,而是用了名词短语的形式,突出了“事物”本身;音韵上没有遵从维多利亚诗风的要求;内容高度凝练,除了对两组意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风格含蓄,诗人没有解读两组意象间的关系,亦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事物的直接描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激发读者的联想。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庞德作为意象派的诗学理念,而庞德在翻译李白诗歌的时候,也完全践行了意象派的这些理念,尤其表现在对原诗意象的保留。
弗米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一种行为,因此有翻译必有目的,翻译受目的指引,翻译目的正式具体地在翻译委托书里确定下来后,译者便可决定如何最佳地进行翻译并且相对于原语文本译语文本该有何种改动。因此,译者是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20世纪初期,庞德以革新者的身份向传统的浪漫主义诗风宣战,意图呼吁诗歌界摒弃过时的维多利亚诗风,推崇其主张的意象派。因此,他对译本的选择及采用的翻译策略都为这一目的服务。首先,庞德选择中国的诗歌进行翻译,是被中国诗歌简短凝练、善用意象、风格含蓄的特点所吸引,因为中国诗歌的这些特点与意象派的诗歌主张不谋而合。其次,庞德的翻译策略完全遵循了意象派作诗的原则,舍弃了中国诗歌在形体和音韵上的要求,保留了与意象派诗歌主张一致的部分。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不仅翻译实践硕果累累,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论。许先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三美三化三之”论和翻译竞赛论。所谓“三美三化三之”,“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是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是诗歌翻译的方法论;“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是诗歌翻译的目的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除了“三美三化三之”论,许先生最有名的理论是其“优势论”和“竞赛论”。优势论是指“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竞赛论是指“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先生认为译者应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将翻译活动视为与原作的一场竞赛,力图使读者在对译文“知之”的基础上,还能“好之”并“乐之”,甚至让译文超越原文。许先生认为“忠实”是指传达原作的内容而非保留原语的表现形式,为了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他倡导的是“再创作”的译法。所谓“再创作”是指“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或者说,译者设身处地,假如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来写,自己就怎么译。”许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表现原诗的风采,还期望能通过自己的处理使译文“胜于蓝”。
二、意象处理与得失分析
李白的诗歌意象极丰富,因此对意象的处理是翻译的重点。庞德译诗遵循的是意象派的诗歌原则,强调用意象作诗,译者本人不直接作评论或抒发感情。在庞德眼中,“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理性”是指具体的事物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鲜明生动的画面感,而“感情”则是具体事物激发读者产生的情绪。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庞德基本采用直译的方式与异化的策略,对原诗歌意象均予以保留,对意象与意象间的关系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理解。endprint
许译对意象的处理重内容轻形式,目标是“译意”并期望取得比原诗更好的表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先生灵活处理意象,综合运用了深化、等化和浅化等多种方式对原诗意象进行保留、转换或舍弃处理,整体采用的是归化的策略。对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关系,许先生会根据自己对原诗歌的理解,给出自己的解读版本。以下试举几例详述。《江上吟》第七八句为“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庞译为:
Kutsus prose song hangs with the sun and moon,
King Sos terraced palace is now but barren hill.
许译为:
The verse of Qu Ping shines bright as sun and moon,
While palaces of Chu vanish like dreams at noon.
此句李白将屈原的辞赋与悬在天上“永恒”的日月做类比,同时与下句中因时光而颓败消逝的宫殿构成反比。两句诗一共四个意象,即“屈平辞赋”、“日月”、“楚王台榭”和“山丘”。对这四个意象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庞德和许先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庞德选择保留了所有的原意象,在处理第一组意象的关系时,将“悬”直译为动词“hang”连接两个意象,兼有“直接”与“含蓄”的特点。“直接”在于会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辞赋和日月一同悬在天上”的画面;“含蓄”在于并未点明这两组意象在某种属性上的关联性,给读者联想的空间,如读者可能从日月的光芒、“永恒”等多方面的属性对两个意象的关联性进行解读。许译对第一组意象予以保留,并直接给出了自己对着两个意象间关系的解读——“辞赋与日月同辉”。对待第二组意象,许先生用了“深化”的方式,放弃了原诗的本来关系明朗的意象组,将“山丘”转换成了“午时的梦”,突出表现了台榭时空上短暂与虚幻的特性,强调了译者主体的评价与感受。
在处理人名、地名等词的时候,庞德基本上采用的是异化的策略,根据日文译本进行音译,使译文保留了“异域风情”。而许先生用的是等化或浅化的方法,放弃了意象在特定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取的是意象的一般所指意义。如“蜀城”,庞译“Shoku”,许译“town”; “长安”,庞译“Choan”,许译“Imperial Court”;特别的如“仙人”,庞译“Sennin”,许译“immortals”,此处庞译的处理有不便于读者理解的嫌疑。“吴宫”,庞译“dynastic house of the Go”,许译“ruined palace”,此处庞德少有地选择放弃“音译”方式,而是译为“Go”,“go”暗示了“消逝”的结局,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译法。
当采用直译的方式处理意象会让译文出现逻辑不顺或难以理解的情况时,许先生往往会选择增译、深化和浅化的方法使译文达意;庞德则几乎依然会坚持使用原意象,有时会造成明显的误译,有时也会创造新奇的译文,取得奇妙的美学效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第一、二句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庞译为: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许译为: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庞译的第一句“西辞”译成“goes west”,第二句“烟花”更是直译为“smoke-flowers”,这是两处明显的误译。“烟花”形容的是三月江畔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许译用“浅化”的方式将“烟花”译为“绿柳红花”,译出了意象的实质内容,但将其改作了“扬州”的定语。庞译用直译的方式保留意象,译为“smoke-flowers”,与动词“blur”配合,可理解為“江上弥漫的烟雾似繁花一般”。许译表现的是扬州一派明媚的早春图景,暗示了诗人对扬州的向往之情,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庞译呈现的是一副朦胧的江景,深化了离别之愁,表现了前途未卜之感。
庞德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这种处理的优势在于保留了原诗意象构成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含蓄的风格以及读者参与意义构建的乐趣,有利于推广中国的文化。如庞德将“唯见长江天际流”译为“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和许译“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相比,庞译不仅保留了长江消失在天际的生动画面,也暗示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这一隐藏事实,而许译则丢失了这两层意思。这种处理的缺点在于有时候内容并不忠实于原诗。如庞德将“诗成笑傲凌沧洲”译为“And I have joy in these words like the joy of blue islands”。此句“沧洲”实指古代隐士的隐居之地,抒发了李白的自负与豪迈之情,而庞译则仅表现了李白爱好诗歌,纵情山水的形象。
许先生对待意象更强调“意”,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知识结构,重视译文的通达和可接受性,对原诗歌的意象采用“三化”的方法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如许先生将“汉水亦应西北流”译为“Then northwestward would turn the eastward-flowing river”,增译“eastward-flowing”一词,有助于英语读者的理解。再如许先生将“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处理为“Decidd our rise and fall, Do not bother at all!”,舍弃了意象“君平”,不仅没有影响原诗意义的表达,还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endprint
三、译诗形体与语言风格
许先生依据自己提出的“三美”论和“优势竞赛论”译诗,在追求意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兼顾音美和形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扬长避短。“汉译英, 尤其是汉诗英译, 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呢? 我的意见是: 趁韵, 颠倒词语, 增删更易, 似乎都是英诗之长。把汉诗译成英诗, 正是要发挥这些长处。”
许先生认为英语诗歌的音韵格式是英语的优势,所以许先生在不影响内容上“神似”的前提下,通过“颠倒词序”和“增删更易”等方法使译文符合英语诗歌的音韵格式。具体而言,许译用的最多的是韵式是交韵,且每一行译文的音节数相当。而形美的具体表现在于译诗的行数与原诗保持一致,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诗句对仗的结构。
与许先生完全相反,庞德反对当时英美诗歌界所追求的有严格音韵规则、辞藻华丽的维多利亚诗风,其译文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形式,每行音节数或多或少,不追求工整,也不求押韵,排版自由。遣词简练通俗,语言平实朴素,反对使用倒装句式。庞译语言形式上另一个特点就是将原诗一个完整的句子转换成一个名词短语,这种处理方式的特点是突出了中心名词,即意象。以诗歌《送友人》为例:
原诗为一首五言律诗,韵式为aabb,一、二、三联对仗。许译形式工整,音韵和谐。每一行的音节数为七至八个,韵式为ababcdcd的交韵式,第一、三联也形式对仗。庞译则形式自由,不求押韵,第一、三联也做到了形式对仗,但将译文处理为名字短语的结构,突出了意象。再如“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庞德分译为“And I can not see Choan afar, And I am sad”两句,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四、结语
许渊冲和庞德的李白诗歌译本在美学追求、翻译目的、诗歌形式和意象处理等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三美论”和“优势竞赛论”的指导下,许译内容忠实、音韵和谐、形式工整,“三化”灵活的处理方式使译文易于让外国读者理解,有时译文的表现力甚至超过原诗。但是许译有时“过度”的解读也会使译文丧失了原诗歌形象生动的优点,破坏了原诗歌含蓄凝练的风格;庞译有明显的目的倾向,其意象派的美学主张与中国古诗凝练、含蓄的特点不谋而合,庞德希望借助翻译表现自己的美学追求,批判当时守旧的维多利亚诗风。庞译最大的特点是其对原诗歌意象的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及创新性的译法,使译文语言朴素,风格含蓄,有利于激发读者的联想,且庞译“异化”的策略赋予了译文异域风情,有利于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符合当今“文化走出去”的形势。许译和庞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对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传播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具有学习与借鉴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Peter Jones: Imagist Poetry[M]. Baltimore:Maryland,1972,Introduction.
[2] T.S.艾略特.《埃兹拉· 庞德随笔集》[M].纽约:新方向出版社, 1954.
[3]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實性与等效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
[6]许渊冲.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 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J].中国翻译, 2001,(1).
[7]许渊冲.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J].翻译通讯,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