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博弈视角下商贸流通供应链的网络效率研究

2017-09-18褚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结构模型商贸流通运行效率

褚阳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动态博弈的内涵与分类,以及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与效率理论,构建了复杂网络下的三层级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通过分析单阶段决策中,制造商与零售商同时选择合作或各自选取背叛策略下的收益情况,计算了双方在不同决策中的期望利润值,以及多阶段博弈中的供应链网络效率。最后通过数值带入算例,探讨了网络合作均衡状态下各方的决策条件与参数取值范围。研究发现,制造商与零售商同时选择长期合作策略时,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效率最高。

关键词:动态博弈 商贸流通 供应链网络 运行效率 结构模型

动态博弈的内涵与分类

(一)动态博弈的内涵

在某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各参与主体的行动进行先后排序,使后行动主体可观察到先行动主体的选择,并根据前者的决策做出相应选择,这种非同时进行的决策即为动态博弈,亦称多阶段博弈。动态博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动时间点存在差异,后行动主体的选择空间,易受先行动主体的选择影响。且在不同动态博弈过程中,存在差异化的先发与后发优势。如产量竞争的先发优势较强,而价格竞争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但抓阄则不存在先发与后发优势。由此,为了做出最优行动选择,各参与主体均须考虑动态博弈中的先发与后发优势,调节自身行动开展顺序。

(二)动态博弈的分类

根据博弈活动参与主体的信息掌握情况,可将其分为不完全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具体而言,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博弈活动参与主体对彼此详细信息不完全了解的博弈。即博弈活动参与主体均对其他参与主体的主要类型,以及对不同类型出现的大致概率较为了解,但并不能明确其他参与主体具体所属类型。在此类动态博弈初期,某一参与主体可根据其他参与主体的所属类型及其概率分布等,明确自身的初步判断。在博弈活动过程中,该参与主体便可根据其他参与主体的实际行动,来修正或变更初步判断。进而根据不断改变的判断结果,选取自身行动策略。

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指,活动参与主体对彼此各决策结点行动完全了解的博弈,包括历史行动、效用函数战略组合与空间等。在此类博弈过程,后行动主体可通过观察先行动主体的行为,了解与掌握前者的全部从动信息。因此,此类博弈大多持续时间较长。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亦可分为序列博弈、重复博弈与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三种,其中重复博弈最为特殊,而序列博弈最为典型。重复博弈即同种结构博弈重复开展而形成的博弈;序列博弈则是参与主体选择策略存在时间先后的博弈。在序列博弈中,一方决策会考虑另一方的反应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因此,先做出策略选择并采取行动的参与主体,所处位置较为有利,收益获取较多,而获取信息较多的参与主体不一定能得到更多利益。

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效率理论

(一)供应链网络结构及特征

现阶段,制造商、供货商和分批销售商,在相关任务、资源、战略与能力等方面互相依靠,形成“供应-生产-营销”复杂式链条的供应链网络。从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而言,它是由若干条供应链交错形成,其可以覆盖所有国家与区域。另外,供应链网络在水平结构压缩后成为供应链。供应链网络如图1所示。

同时,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合作日益复杂和客户要求愈加严格状态下,供货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组合成一体,构筑成“供应链-生产加工链-销售环节”的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链条。本质上而言,商贸流通供应链中的商品供货商与分批销售商也颇多。

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商贸流通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层次分明。从供应链组织边界方面来说,虽然每个商贸流通业务实体均是供应链环节的网络成员,但网络结构通过不同供应链组织边界表现出来,如图2所示。其中,A环既包含一个组织内的所有业务实体,又涵盖下层“供应-生产-营销”系统。对A而言,B环是一个由“供应-生产-营销”实体构成的外部组织,在图2中以B环表示。供应链网络的每个业务流程均跨组织边界,这反映了多层业务实体互相依存与协作特征。

第二,供应链网络的结构主要表现为双向性特征。从横向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主要利用供应链环节资源实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纵向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等于供应链结构,重点反映从原料供货商到商品制造商、分批销售商和客户物流、商品信息流和资金流步骤。

第三,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拥有多级性特点。目前“供应链、生产加工与销售”等各关系的复杂化,供应链环节的网络成员不断增加。将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中紧邻的两个流通业务实体的关系当作“供应-购买”关系,即多级关系,且相关联的购买商与供应商也是多个。供应链网络的多级结构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难度,但有利于商贸流通供应链的升级与组合。

第四,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拥有动态式特点。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成员连接供应链环节的信息流与物流,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确定性。其中,如果某成员在供应链环节的业务方面进行微调,均会使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产生变化。并且,商贸流通供应链成员以及供应链之间的关系,随着客户需要变化而适当调整。

第五,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拥有跨地区特征。供应链网络中的业务实体打破了空间阻碍,在业务上紧密合作,共同加速物流与信息流,提升流通供应链效益。最后,国内外所有供货商、制造商和分销商联结组织成一体,形成全球化供应链网络。

(二)网络效率定义

对于复杂式商贸流通供应链而言,商品交付时间可用网络平均路徑长度来表示。网络中点与点之间信息沟通程度的衡量主要用网络效率指标表示。网络效率与最短路径长度形成反比关系:

目前,计算供应链网络最短路径采取Flody计算方法,将其融进探寻矩阵内最短路径的算法之中。实际计算过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从任一个单边路径入手。全部两点间距离为边的权,或+∞,如果两点之间无边相连接。其次,针对顶点i和j,检查是否存有1个顶点K使得从i到j比己知路径更短。如果是,需要更新这一数值。最后,通过以此循环即可获得相关这一矩阵的距离矩阵。当网络节点受干扰致使网络效率降低时,全部与这一网络节点相关企业均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网络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加大,加大幅度通常定义成现有网络效率的倒数。例如网络节点效率是0.5时,各节点之间路径变成原先两倍。endprint

(三)网络主要环节点

动态博弈视角下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效率分析

(一)博弈模型描述与假设

为了恰当地解释供应链网络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及其复杂性特征,本文主要运用复杂网络进行分析。在此方式下的供应链网络G=(N,A),其中,网络节点与各节点间的连线分别为N与A。为使模型分析更为简单、方便,可将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默认为质量相同。所以,对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运行效率分析,仅需考虑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三层,即N=M∪R∪C。并且,假设网络中三个层次的个体数量分别为m个、r个和c个。用i、j、k分别表示制造商、零售商与消费者,可形成如图3所示的供应链网络结构。通过分析三层级供应链网络节点间的关系发现,该网络为自上而下的定向连接结构。节点间的连接从顶层开始,且仅发生于上下相邻层级之间。同时,各层级间具有较为明显与严格的界限,且物流仅从网络上层向下层流入相邻节点。

为使具体分析过程更为简明、直观,需对模型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与博弈过程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1:各制造商的原材料单位生产成本相同,即为Cm,各零售商的单位销售成本相同,即为Cr;制造商将商品销售至零售商的价格为Pmr,零售商销售至消费者的价格为Prc,而Prc≥Pmr;单对节点之间的产品需求曲线为Q=α-βPrc,且α,β>0。

假设2:制造商与零售商开展产品产生交易时,资金回收的折现系数为δ(0<δ<1);不同时间段内,制造商与零售商以各自利益为目标,不开展合作的概率为1-φ,若以整体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则开展合作的概率为φ(0≤φ≤1);整个博弈过程中存在的利润分配系数为μ;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πM和πR分别为:

由此可见,在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中,若想使供应链网络的效率最高,需促使i与j选择长期合作策略。即在所有的时段内,双方同时采取合作决策。并且,为有效保障并实现合作策略,需在双方的合作分配时,使利润分配系数μ满足不等式(19)。

数值算例分析。通过上述模型分析,为进一步体现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下文将带入数值进行算例分析。设在某市场内,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各参数如下:市场需求函数为Q=600-5Prc,其中利润分配系数μ为0.6,Cr为40百元/件,Cm为100百元/件。根据本文所建立模型,可得供应链网络效率的最优解,具体如表1所示。

当供应链网络规模的节点个数为100,且网络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时间推移,供应链网络中,各节点的合作频率不断上涨,网络日益稳固。

网络最基本的宏观特征为度分布与平均度,其是对网络连接密度的描述,亦是网络特性的重要描述性指标。在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系统中,各节点上的平均度越大,表示此节点企业所需承担的管理成本越大。因此,针对本文构建的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将深入分析其度分布与平均度。不同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规模下,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平均度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知,供应链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网络模型的平均度值没有显著影响。

根据已有一般复杂供应链网络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多数真实供应链网络的平均度,符合幂率的分布特征,即P(k)-k-γ,其中2≤γ≤3。同时,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平均度对其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包括供应链网络的传播过程、同步性与鲁棒性等。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的重要统计特征是其度分布与平均度。

政策建议

第一,借助信息、物流、组织等三层网络优势,提高物质资本投入利用率。在具体业务网中活动,根据类型分配至物流网与信息网中共同合作,最终落实于组织网络中的行动者。对每个网络自身结构应依照网络任务不同而进行调整。在设立虚拟价值网络过程中,应将有效分析与挖掘物质流动所附带的信息活动,筛选出可以分离到信息网络,且对物质流动具有替代效用的信息,充实信息网络。物流网与信息网应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与任务,组织网要在稳固自身前提下,配合其他两个网络的变换与演化,优化业务流程。根据社会网络分析角度,正确处理网络中的企业组织之间的多重关系。

第二,引入多层次、多方位模糊合作博弈模式,交互优化商贸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应引用流通供应链多层次多方位模糊合作博弈模式。通过“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这一供应链环节,完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收支关系。此外,通过分析供应链网络,设立模糊多目标模型。各方应均采取让步措施,对各目标的模糊满意度水平实施调整,得到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折衷解决方法。发挥供应链模糊多目标交互求解优势,方便决策者开始即可提供模糊多目标整体优化信息,决策者只需在具体求解时给出局部偏好信息。

第三,实施动态监管,提升供应链网络效率。传统供需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间是单纯的购销关系。为追求企业最大化利润,双方通常相互转嫁成本。这种单纯的利益博弈,造成大量效率损失与成本提升。因此,改变企业单独作战模式,应鼓励他们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设立新型供应链关系。此外,互联网时代,应针对客户需求与备货占用过多库存空间等的变化状况,对信息化水平不同的供应商组织进行动态监管。通过该做法更大程度的提高供应链效率,开拓广阔的利润空间。

第四,在虚拟价值网优化问题上,应准确认识和理解顾客价值。理解企业所得的价值超过创造商品所花费各成本,促使企业赢利,为买方创造超过成本的价值。首先,正确理解顾客对公司带来相关价值,如客户生命周期与客户终生价值。同时,应注重企业为客户传递的价值,即企业为顾客提供的相关商品或服务,以此创造顾客价值。其次,深入挖掘顾客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商品价值、客户成本与服务价值等三种驱动因素。最后,有效强化流通供应链网络的增值能力。

参考文献:

1.葛伟,秦效宏.复杂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分析[J].商业时代,2013(18)

2.杨晓花,夏火松,谷偉,陈文磊.内生时机下多阶段R&D博弈的均衡行动顺序[J].中国管理科学,2014(5)

3.房艳君,吴梦娜.基于动态博弈的供应链网络效率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7)

4.管玉娟.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供应链网络核心企业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

5.张建军,赵晋,张艳霞.基于连续时间动态博弈的供应链声誉及其微分对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1)

6.张昕瑞,王恒山.供应链网络的价值增值博弈决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

7.易永锡.信息外溢视角下集群供应链企业创新动态博弈[J].商业研究,2011(2)

8.李晓宇,王颖.非对称信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博弈优化模型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模型商贸流通运行效率
结构模型设计制作与分析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电网综合评估系统研究与开发
以督察督办为抓手提高行政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