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域下培养新型人才路径探讨
2017-09-18汤玉英
汤玉英
摘要:现代世界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推进两种人才的培养,一种是管理人才,另一种是工匠人才。前者比较好理解,因为我国初期的教育模式一直以通才教育为主,偏于管理人才,但后一种相对陌生,除了专业技术之外,它更加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本文结合这种背景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加以说明。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工匠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才完成企业的高效运作,并借助这种企业化的运营方式,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自身成熟的前提之下,也明确了自身对需求型人才的专项定位与定位培养。按照现代商业的运作模式,通常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的人才,分别是管理人才和工匠人才。本文从这两个角度说明培养新型人才的路径。
一、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公务员、党员的培养模式中吸收经验,因为这种模式效率较高,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可取度也比较适宜,但只限于借鉴经验、平移其培养模式的层面。而校企合作的前提与基础是从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等方面出发,形成以企业为基准的管理人才培养方向。比如,以某电子行业的企业A为例,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晋升通道,直接实现管理人才的选拔;第二种是直接聘用,采用獵头公司网罗人才的形式,或实施高薪聘请的形式;第三种是直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培养管理人才,然后利用企业内部的岗位实习、院校培养等专门化地培养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由于第三种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成本低,人才的创新力与活力都处于最强阶段,易于帮助企业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所以为大多数校企合作的企业所接受。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经验观察,这种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模拟设置完成初级课程来实现。比如,某个部门的管理者,就需要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分配,然后按照项目的设计方案,实施相应的模拟培训,以此实现管理人才培养的对位性,使学生了解企业,使企业释放的力量可以获得反作用力,从而完成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它主要是利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实行对接与融合,将学校的模拟、企业的实习“五五分成”,相当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全指向管理岗位、管理内容。这种培养经验可以归纳为项目设置下的岗位管理人才培育路径(需要注意的是该路径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
二、工匠人才的培养
培养工匠人才是我国在推出“大国工匠”之后的新战略,这也与校企合作下的企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趋于一致。目前的工匠人才培养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偏于技术的操作型人才,另一个属于偏于研究的技术型人才。前一种类型的培养比较简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基地建设、实验资源供给、实用教学方法即可完成,是近年来在我国已经普遍实现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速度快、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的工匠人才培养既牵涉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而最好的办法是按照“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路径,设计对应的工匠人才培养课程,将基础的操作人才培养方向完全扭转到研究型人才方面。其理由比较简单,因为我国正在实施并且已经推动了一系列的“机械臂手”改革,极大地推进了“互联网+”工业模式下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并借助这股革新之风,优化了产业格局。所以,现代教育中的工匠人才也需要与社会及工业发展需求相一致,快速完成这种针对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令其与现代商业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完全对应起来,突出人才培养的取向,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向“工匠大国”发展、为企业的工匠人才培育打好基础,进而完成“工业的根本转型与发展”。
三、结束语
校企模式下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要求适应当前社会的商业运作模式,所以在这种对接的明确前提之下,新型人才必然要以管理人才和工匠人才为主,建议在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尽可能达到能够取代所谓“升迁制度”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各项资源获得直接有效的应用,从而达到对需求人才的培育,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有效提升学校教育的实用性。而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摒弃原来的单一化技工培养模式,扩展原基础之上的研发人才的培育路径,实施科、教、研与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建设,并在体系的探索方面做出努力,为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资源融合的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马永辉,施洋.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2):148-150.
[2]刘兴丽,洪亮,关凤岩,等.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142-144.
注:本文系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初探”(课题编号:2015B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