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
2017-09-18聂爱蝉王莉莉梁芳熊良圣
聂爱蝉 王莉莉 梁芳 熊良圣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构建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及运用效果,分析出在内科护理学的评价体系中,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优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内科护理非常重要,具有桥梁性的作用。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医疗机构通过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了一个以活动过程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效果相对较好。本次研究采用分组比较的方法对构建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及运用效果加以探讨。现将具体过程作以下阐述。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80名学生,均为我校2015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其中,对照组男性4名、女性36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为(20.1±0.3)岁;观察组男性3名、女性37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为(19.8±11)岁。所选教材为高建群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赣版教材《内科护理学》。两组学生课堂教学课时、课间见习与案例分析共计123课时。两组在年龄、性别、所学课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价体系,以传统教学流程为准,由任课教师进行最终评价。按照一般评分比例,包括日常测验(占比为10%)、期中考试(占比为20%)、期末考试(占比为70%)。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构建内科护理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内容及流程
构建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方案设定后,在内容与流程方面,先以调查方法明确工作任务、构建目的;再以工作情境划分8个范畴,按照项目设置的方法进行每个情境下的分项设置。其具体流程为:确定学习情境—任务布置—案例分析—提交工作任务书—组长制作PPT—课堂汇报讨论。
(2)形成性评价体系
首先,以过程评价、最终评价两种互参,确定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其次,将评价任务划分到整体课程之中,以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种方式为主;最后,增加专业教师评价,如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课堂理论把握、情境融入与结合程度、健康教育能力、整体上对流程的适应性等。其比例中扩大了素质能力部分,弱化了基础知识部分。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经比较,在第三、第四学期末的平均成绩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期末成绩比较见表1:
表1两组学生期末成绩比较(分)
组别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观察组(n=40)80.1±7.881.5±7.6对照组(n=40)69.4±7.370.5±8.4X27.5667.984P<0.05<0.05
三、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传统性评价体系与形成性评价体系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旨在结果的最终性评价,属于“一锤定音”类型;后者对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所要求培养的各项能力进行了有效划分,尤其是设置了具体的情境,从而令学生可以按照课程中实践性的引导参与到教学之中。同时,根据新构建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加以评估,有效地将教学转化到了与评估相一致的方向。
内科护理学的本质在于实践。因此构建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护理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构建框架结构时,先确定学习内容导向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构建一个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其中,应用了项目中的“大项下设小项”的方法,令整个评价体系的运用有理有据,针对性较强。同时设置了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课堂理论把握、情境融入与结合程度、健康教育能力、整体上对流程的适应性等多个评价项。为了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本次研究经过设计组的讨论,以教学程序的线性参与为准,将重点迁移到了“学生主体”方面,然后通过专题、情境、案例等有明确目标、明确内容的设置,有效地将评价对应到每一个主题之下。这样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主题下的各项能力的评价,具体实践中要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专业教师评价以及最终评价。从应用效果观察,观察组的期末成绩已经超过了对照组,并且在实践中的能力应用强于对照组,同时,通过这种新的方案设计,也探索出了对于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学的评价体系中,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优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林翠霞.建构主义理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2016(15).
[2]毛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