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班级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2017-09-18丁磊
丁磊
摘要:班级管理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新生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面对高校班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新生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措施。
关键词:高校新生;班级管理模式;策略创新
一、高校新生班级管理的研究现状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班级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班干部培养、激励管理、民主参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班级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李德深在《高校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认为,“新生班级是由一群心智比较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或正在形成的青年,通过统一的高考,从全国及全省各地筛选录取进来而组成的一个新的集体组织”。因各自不同的教育、经济背景及人生经历,学生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会作为问题通过班级管理体现出来,并会表现出与高年级班级截然不同的特点。这些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个性增强,缺乏凝聚力;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李德深提出了大一新生班级管理的四点建议:建立班委;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此外,陈沛然总结了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他认为班级管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高校班级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其二,学生对班集体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班干部队伍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其四,缺乏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其五,缺乏足够的发展和成长空间。这些学者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探讨及所提出的建议对今后高校进行班级管理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高校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强调班级管理者的权威,以学生听话、顺从和遵守纪律作为管理目标,但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管理者与学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影响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导致班级管理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2.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弱化了班级管理的功能
高校实施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课程及专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给传统班级管理带来了冲击,造成“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班级成员流动性增强,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集体活动比较困难。这给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高校扩招使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高校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高校管理者首先面对的是学生在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现有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随着学生的组成体发展到如今的“90后”,高校随之面临的是学生在思想、生活及学习等各种形式上的变化。目前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社会锻炼不足,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情感上也较为敏感和脆弱,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三、新生班级管理策略创新
班级管理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新生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面对高校班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新生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措施。本文针对高校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1.明确班级管理目标
作为直接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必须确定班级管理目标所具有的内外条件,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经济情况、高考成绩等,其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确立班级管理目标,使学生的特长优势得到充分发展。要注重建设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慢慢改变不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辅导员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所有学生做到不偏不倚,给予同样的重视和尊重。
2.构建“互联网+”班级的工作模式
在网络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工作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易班、微信等平台,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风采和动态、制度建设、自律天地、辅导员信箱及班级数据库等栏目,加强师生之间、學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管理,达到新生班级管理的信息化。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辅导员应时刻关注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提高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和学生不断交流、讨论,听取他们的建议,才能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新生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解滨羽.“90后”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
[2]陈沛然.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学理论,2010(31):227-228.
[3]李德深.高校新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68-169.endprint